文档介绍:“资产荒”来了
资产荒背后的实质是目前中国资产池中的资产类别不能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需求。
经历 2013 年的“钱荒”之后, 2014 年以来国家采取相
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资金利率在 2015 年出现大幅度下
降,目前正处于历史低位,市场流动性明显充裕。二级市场
上,2015 下半年掀起的上市公司举牌潮, 充分反映出市场资
金面的深刻变化: “钱荒”时代的终结和“资产荒”时代的来临。
矛盾的双方
“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仍需保持在 %左右的中高速水平。因此在流动性的供给端,为对冲经济下行、防止发
生硬着陆,同时保证在税费方面继续降低企业成本,广义货币 M2 的增速仍须保持在 12%甚至更高的水平之上。
资产端方面,实体投资回报率下降是“资产荒”的根本
原因。进入经济转型期以来, 我国 GDP实际增速从逾 12%下
降至目前的 %,近乎腰斩;也正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整个
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行。
理论上,实体经济回报率应该为市场资金收益率提供一
个支撑。但实际上,尽管实体回报率下降,但目前资金的高
预期回报率仍明显高于实体经济能够提供的回报。
2013 年之前, 房地产、 基建等利率非敏感型的融资主体
满足了机构的资产配置要求;在地产和基建供给收缩及风险
加大后, 2015 年初开始银行理财资金配置权益类资产大幅上
升,金融机构通过投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或两融收益权等,
能获取 7%-9%的稳定高固定收益。但随着“股灾”发生,高
杠杆被挤出股市,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配置的权益资产比例
大幅下降。居民资金从股市撤出可以重新回到存款,但机构
资金从股市撤出还必须寻找新的投资标的。在这种情况下,
短时间内万亿量级的资金涌入债市,加剧了现在资产荒的局
面。
“资金和资产的矛盾,使得金融机构热衷于通过非标、
股权配资等来提升信用风险,或者是像 2015 下半年以来加
杠杆购买债券。本质上来说,均是一种被动提升风险偏好的
过程,容易产生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 ”兴业证券分析师
王涵认为。
因此“资产荒”的出现,并不完全是坏事。过去两年金
融体系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资金在虚拟经济上寻求回报,而
不是投入实体经济。从债市 2014 年初的高收益率开始,到
股市打新的无风险收益,再到股市的疯牛,这些高收益、低
风险的投资渠道使得实体经济回报黯然失色;直到股市调整、
债券收益率正常定价,金融体系的回报与实体经济回报水平
靠拢,资金才有望进入实体。央行持续降息、降准的政策才能得到有效传导,实体融资成本才真正开始下降。
资产频谱空白
在资金和资产供需存在矛盾的情况下,中国金融市场的
创新层出不穷(从非标到配资再到资产证券化) ,背后反映
的是目前资产池并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