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笔记.doc

格式:doc   大小:168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笔记.doc

上传人:pk5235 2021/12/4 文件大小:1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笔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WORD
1 / 33
绪论
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明确学****方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1、公元前五世纪扁鹊
“切脉、望色、听声、写形”
2、公元前三世纪《黄帝经》
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3、西汉 淳如意 创“诊籍”
4、东汉 仲景《伤寒论》
创六经辨证,概念清楚,层次分明
5、东汉 华佗《中藏经》
论症、论脉、论脏腑寒热虚实,甚为精当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6、西晋王叔和《脉经》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
7、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源诊断的专著
8、元朝敖氏《点点金》《金镜录》为论舌的第一部专著
9、明朝景岳《景岳全书》
10、明朝时珍《濒湖脉学》
11、清朝林之翰《四诊抉微》四诊并重,色脉并重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围与原则
一、审察外
 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表现。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辨证求因
 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法则
“证”和“症”和概念
“证”指的是一组症状群,这类症状具有一样的性质,或由某一共同的病机所引起。
辨证就是对疾病的本质作出决定。如:痰热壅肺证 肾阴虚证 卫分证
三、四诊合参
 四诊并重,不可偏废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
(一)四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基本方法
望—诊察病人的神、色、形、态
闻—听声音、嗅气味
问—询问有关疾病的情况
切—诊脉和按诊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容
(一)四诊
(二)八纲
(三)辨证:对表现出来的症状确定证型
辨证的方法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第四节 学****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二、博览群书:以教材为主,兼看一些其它书籍
三、参加临床实践:“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第二章 四诊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注意事项:
(1)光线
(2)动作熟练、敏捷“一望而得”
(3)有步骤、有重点
先全身→分部;上→下,头→足
望神 望色 望形态 望姿态
一、望神
(一)望神的含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
广义──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的外在表现:生命
狭义──人体的精神活动:精神
(二)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先天之精→神←滋养后天之精
神、精、气三者同盛同衰
精能生神,神能御精,精足则形健,形健神旺
望神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三)望神的要点
目光(重点)、神情、气色
体态、言谈举止、应答反应
得神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得神:有神、精充气足神旺
面色:面色润泽
两目:活动灵敏、精彩含、炯炯有神
言语呼吸:言语正常、呼吸气息平顺
形态:形体壮实、肌肉不削、形体活动正常
精神:精神充沛、神清、对外界反应合理
饮食:正常或稍减
临床: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病轻预后好
失神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失神:无神、精损气亏神衰
 面色:晦暗暴露
 两目:活动迟钝、目无精采
 言语呼吸:言语失常、呼吸气息低弱
 形态:形体瘦弱、大肉已脱、强迫体位、反
  应迟钝、烦躁不安、循衣摸床、摄空理线
 精神:神志不清,精神萎靡不振,对外界反
WORD
2 / 33
   应失常
 临床意义:正气已伤,脏腑功能衰败(虚)
假神的临床表现与临床意义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临终前预兆(回光反照,残灯复明)
面色:突然颧红如妆
两目:目光突然转亮、浮光外露
言语呼吸:突然言语不休、声音转亮
精神:突然精神转佳、意识似清
饮食:突然思食、索食
临床意义:脏腑精气耗竭,阴阳即将离决
阴不敛阳,虚阳外越
假神
1、神气不足:轻度失神 虚证患者
2、神志异常
癫--抑郁型(湿痰蒙闭)
狂--兴奋型(痰火扰心)
痫--发作型(肝风挟痰上扰)
望神的注意事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