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夕阳的陨落让多愁善感的诗人联想到个体生命的非永恒性。 这种感于黄昏日暮美景不长,人生短暂的忧患意识长久地滞留在诗人的心中,成为中国古代诗人生命悲剧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这种忧患意识就集中体现为对夕阳这一黄昏意象深沉悲凉的感悟。 二、乡国情思 薄暮黄昏:情与景交融的千年契机,处处弥漫着一种忧郁而美丽的黄昏气氛。黄昏情结中真挚浓厚的人伦意味,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起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成为一种普遍的象征,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和诗歌意境的浑成中,激荡出不同的波澜。 《君子于役》“……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生动地描绘出一幅焦虑的思妇在黄昏时分期盼亲人归家的生活图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表达了萦回无尽的忧思之情。“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对景怀人,意致缠绵,有弦外之音。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二十八个字,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羁旅愁思渲染得幽渺无边,令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