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doc

上传人:zbggqyk171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摘要: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 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 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 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关键词:王阳明;心学;理论渊源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 2016-02-19 王阳明( 1472 ― 1529 年) ,名守仁,子伯安,浙江余姚人。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称为儒学“第一完人”。在儒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熊十力说:“阳明之学,确实是儒家正脉。”(熊十力《十力语要》)我们认为,王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无法绕过的存在,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王阳明思想体系的宗旨就是“心”。他说:“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王阳明全集? 传习录下》卷三) 王阳明心学从理论渊源上说,他是继承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一、孟子的“心”思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论影响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首先是继承了孟子的“心”学。孟子曾多次谈到“心”。孟子谈到的“心”, 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心”指人的本心和人的认同与拥戴之情。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离娄上》)“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另一方面,“心”指的是对善意、正义、公正的追求。如“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 不可法于后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孟子? 离娄上》)“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孟子? 告子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孟子? 尽心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尽心下》) 孟子“心”学最大的贡献不是对人本心的阐发,而是对人心致“良心”的发现。所谓良心的发现, 是指认识到心至良善的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道德的生命和世界。[1] 但是,孟子并没有正确解释“心”之良善的来源是什么, 他只是把“心”的良善诉求于人先天的道德世界, 认为人心的良善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是与生俱来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礼也; 是非之心, 智也。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 告子上》)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心”之良善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他的缜密的心学体系。王阳明心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心”包括了“良知”。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的道德规范,都包含在他的心学体系之中。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熊十力评价王阳明:“儒者之学, 唯有阳明善承孟子。”(熊十力《十力语要》)是十分中肯的。二、禅宗的“心”境对王阳明心学的启发式影响禅宗是中国化的宗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根本宗旨就是追求见性成佛。它在修行方式上分为南宗和北宗: 北宗追求渐悟, 南宗追求顿悟。到了唐代后期, 南北宗趋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