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经 蒹葭》教学设计
天津崇化中学 王琴
教学目标:
品味《蒹葭》之美: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韵律美。
教学过程:
导入:
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琼瑶作词的《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蒹葭》作铺垫。
1同学们,谁能说出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的名字?它改编自什么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由此可见《蒹葭》影响之深远。
《蒹葭》被誉为《诗经》中最优美的诗篇之一,它以丰富的内涵打动了千百年无数的读者。秋水伊人,蒹葭白露,成为很多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二 初读,感受诗的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同学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4请同学根据注解解释诗歌第一段的基本内容。明确二三两章是在此基础上的反复吟咏。
三、再读,感受诗歌内涵之美。
了解了基本内容仅仅是读诗的起点。诗之美是需要深入品味的,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任务。
《蒹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主要在于它美的内韵。
美之一:画面的意境美。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蒹葭》也是一幅唯美的画。
学生描摹自己体会的画面。
教师表述自己的阅读心得:
它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金秋之季(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是秋天?),拂晓之时(问: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早晨?),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寒意森森,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执着的恋者,或翘首伫立,或热切地追寻;那心上人却忽而在水一方,忽而在水中央。
画面是凄清渺远的,格调是缠绵惆怅的。但是哀而不伤,失望而不绝望。你能体会到这种意境吗?
(就象在做一个梦,你无休止地在追寻一个事物,但无论如何你都抓不住它)
美之二:形象的含蓄美。
讲这点之前先请同学看一首诗: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刚刚荡完秋千的少女,从秋千上下来,两手有些麻,慵懒地活动一下手腕。由干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汗,额上还渗有晶莹的汗珠。这神态恰如在娇嫩柔弱的花枝上缀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时,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那个时代,未出嫁的女子是不能轻易抛头露面的,荡秋千荡得如此癫狂也是不得体的,所以她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由于跑得太急,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跑到门口,恰好有一株青梅,于是倚在门口,拉住一枝青梅,装作嗅青梅,其实是好奇得想看看谁来了。
寥寥几句就展现出了一个活泼可爱,娇憨羞涩而又有几分调皮的少女形象。
请同学比较一下这首词塑造的女子形象与《蒹葭》塑造的女子形象有什么不同?描写方法有什么差别?(邻家女孩 大家闺秀 )
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蒹葭》中的女子是高洁神秘的,同时也有点俏皮或说调皮。她时而在水一方,时而在水中央。她的外貌,她的举止表情,都是朦胧模糊的,作者根本未著一笔。为什么作者不清晰具体地描写她呢?
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怎么描写呢?即使是嫣然一笑,或者摆一摆手,都会让这个女子流于轻浮。所以,不写,倒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女主人公的形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