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现代诗歌史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 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歌特点
。
。
。
、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一)具有开拓之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胡适自1916年7月便开始了用白话写诗的尝试,并在1920年3月出版了《尝试集》。开创了新诗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尝试。
《尝试集》是中国新文学初期的第一部白话诗集。这些写于“五四”运动前后的诗歌,其写法过于追求白话语言,过分直白,从而牺牲了诗歌的重要特征——韵味与意境。虽然大多数都缺乏深刻隽永的诗意,却具有一定的时代感和认识价值,在当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鲜气息。
两只蝴蝶
【作者】 胡 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但堪称新诗第一人则是郭沫若。郭沫若作为“五四”时期的伟大诗人和英勇战士,是在追求自由理想,创造新世界的崇高信念下从事创作的。他对促进祖国新生的革命力量和精神倾心向往,烈火一般地热烈歌颂祖国、人类的美好未来。这一切都体现在他1919年至1920年之间创作出的《女神》中。
《女神》迸发出“五四”时期的“最强音”,让人们坚信:新世界的即将诞生。《女神》在艺术特色和风格上,亦开创了新一代浪漫主义诗风。诗篇中以那吞天地、挟雷电的磅礴气势,富有革命精神的自我革新形象,以及瑰丽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急骤的旋律、多变的句式,鲜明强烈地显现了《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新诗的伟大的奠基石《女神》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鲁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后,标志着新诗进入“全面”的创建时期。《女神》那自由的诗体把诗意带入不受空间拘束的写作形式,很多诗人在创作上受到《女神》写作形式的影响,由此产生了自由流派。
自由流派可以说是新文学运动中创立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流派。她打破了古典诗歌的语言、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以白话为语言的不拘格律的自由新诗。
(三)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自由流派
代表人物:郭沫若、宗白华
《诗》
作者: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五四”前后兴起并发展的自由流派,其创作呈现了一些无规律可寻的自由诗体,使诗的形式问题陷于一片混乱当中。为了纠正自由流派过分自由,过分散文化倾向的出现。闻一多等人开始创作一些有规律可寻的诗,即新格律诗。其强调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
1923年团结在新月社而形成的新月派便是格律诗派的中坚力量。新月派主张“戴着镣铐跳舞”,开始对自由诗派的诗歌形式予以纠正,提出诗的生命力在于它内在的音节,在新的高度重新对诗歌的格律予以认同,探索新诗语言的内敛美。
(四)诗歌艺术上第一座高峰——格律流派
格律流派:徐志摩,闻一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