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月何皎皎 - 古诗 - 赏析
鉴赏
如何描写人物心理,往往是小说家们醉心探讨的问题。其实,这对诗人也至关重要。 我国古代抒情诗中, 就有很细致很精采的心理描写,这一篇《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就突出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诗中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
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他的乡愁是由皎皎明月引起的。更深人静,那
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引起羁旅人的思绪。谢庄《月赋》曰: “隔
千里兮共明月。”李白《静夜思》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
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于这首无名氏古诗中的主人公来说,同
样是这种情绪。“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当他开始看到明月如此
皎洁时,也许是兴奋的赞赏的。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
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不
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
着,便索性“揽衣”而“起” ,在室内“徘徊”起来。清代朱筠评曰:
1
“神情在‘徘徊’二字。 ”(《古诗十九首说》)的确,游子“看月” 、“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诗写到这里,写出了“忧愁不能寐”的种种情状,但究竟为什么“忧愁”:“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这是全诗的关键语,画龙点睛,点明主题。这两句虽是直说缘由,但语有余意,耐人寻味。 “客行”既有“乐”,却又说“不如早旋归” ,是因为实际上他乡作客,无乐而言。正如《相如歌·饮马长城窟行》所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与相为言。 ”然而异乡游子又欲归不归,这是和他们所处的客观现实是密切联系着的。 即如此诗的作者, 大概是东汉时一个无名文人吧,在他那个时代,往往为营求功名而旅食京师,却又仕途阻滞, 进很两难。这两句诗正刻划出他想归而不得归无可奈何的心情,是十分真切的。清代陈祚明说得好: “客行有何乐?故言乐者,言虽乐亦不如归,况不乐乎! ”(《采菽堂古诗选》)朱筠也说:“把客中苦乐思想殆遍,把苦且不提, ‘虽云乐’亦是‘客’ ,‘不如早旋归’之为乐也”(《古诗十九说》)他们是道出了此中凄凉味的。
作者点出这种欲归不得的处境后,下面四句又像开头四句那样,
2
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
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
他走出户外了。然而,“出户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
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
“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古乐府《悲歌》云: “悲歌可以
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于是诗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