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作为一名中国的音乐理论工作者和教师,笔者对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 总会有一种特别深厚的情怀。 2016 年笔者有幸应邀参加了首届 “华乐杯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征文” ( 以下简称 “华乐杯评论” ) 的活动。该赛事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承
办。征文采用了命题写作的形式, 评论的曲目由组赛方设定, 选择了若干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器乐曲 ( 从 琴 曲《流水》 《梅花三弄》 到筝曲 《寒鸦戏水》以及民间艺术家阿炳的二胡曲 《二泉映月》等 ) 和民族器乐音乐创作 ( 从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 《病中吟》 到王惠然的琵琶独奏曲 《彝族舞曲》 以及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 等) 两大类, 评审专家也分为 “传统组”和 “创作组”。参加征文的艺术院校和文艺社团遍布了北京、 上海、天津、广东、
江苏、湖南、山东、山 西、安徽、四川、广西、贵州等多个省市 ( 尤以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征文居多 ) , 还有香港特区和新加坡的选手参加。
终评活动已于 2016 年 10 月 22—23 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内容包括获奖论文的宣读与终评、 颁奖仪式和专家学术报告等。 笔者参加了以 “创作组”评审为重点的全部评审过程,并在 “专家学术报告” 会上做了演讲。借助于这个大好机会, 我先后认真阅读了几十篇来自各地有关民族器乐音乐创作评论的征文, 同时也等于进行了一场社会调查, 使我对当前国内民族器乐作品评论的总体情况、特别是新生代的乐评工作者们的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 所以,也想就乐评问题写篇文章, 以 “发挥余热”, 与音乐界的同行共同切磋。
一、乐评姓乐 乐评要评
乐评要有温度 ,乐评的视角可以多样化
乐评不能只谈文化、历史、社会学、美学, 而唯独不谈音乐自身。然而一直以来,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于当下的乐评中。 其中最致命的问题是我们音乐学院的有些学生对聆听和分析民族音乐根本没有兴趣。他们或受西方“主流” 音乐影响 ( 特别是那些从小学习西方音乐而后才转学民族音乐的人 ) ,对自己民族的音乐缺乏自信, 以为民族音乐只具有悠久的历史或特定地域的人文
价值, 而忽略了对民族音乐自身艺术价值的认识 ; 或以为只有谈文化、美学或哲学才 “高大上”。当然也有不少人虽然能从感性认识上感悟到我国民族器乐音
1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浅析民族器乐音乐评论与乐评中的音乐
乐的诸多特点和优势, 但因面对乐谱分析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仍然使他们感到困惑, 因而写文章时, 也不得不绕过针对音乐文本的分析和艺术价值的认知评论等重要内容, 泛泛而谈。但我们毕竟是从事音乐工作的, 任何音乐理论家的科研如果脱离了音乐自身, 就无异于将音乐研究附属于史学、美学、人类学、哲学等其他学科, 而失去了作为音乐学自身存在的意义。
乐评工作很重要, 它处于从音乐创作、演出、欣赏、反馈到理论提升等几个环节的顶端, 直接关乎到我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