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项羽:可怜的个人主义英雄刘邦战胜一度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建立汉朝,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即项羽之败具有必然性。笔者认为,项羽之所以被历史和人民所抛弃,关键一点在于他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自我中心、自大、自负。《史记·项羽世家》记载,被围垓下后,项羽决定率精锐 800 余人趁夜突围, 四围敌军竟然在次日天亮才察觉到,即“平明,汉军乃觉之”。这是司马迁再度表现项羽的能征善战和神勇无比。在阴陵失道、引兵至东城后,能够跟随项羽者已经锐减至二十八骑。在后有数千追兵的危急时刻,项羽对所剩无多的追随者历数自己自揭竿而起反抗暴秦到现在八年来的丰功伟绩:“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并申明:“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即在自己及追随者生死存亡之际,项羽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寻找突围时机,不是感叹众人之不幸,不是反思自己缘何兵败等, 而是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外在的借口,把当下的失败归罪于苍天,将自己在作战过程中的错误完全排除。为证明自己所言不虚,项羽“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由此可知,在众跟随者命悬一线之时,项羽仍沉醉于自我的英雄气概及神勇战绩。三项战斗目标均已达成后,项羽环顾左右,大呼“何如”也便可以理解了。至此,一场悲壮的生死突围,变成了一位以英雄自居者的独角戏,一场表面看来相当辉煌的英雄表演。可是,表演者自己已迷失在自己导演和担当主角的人生悲剧中了。在乌江渡口,项羽主动放弃生之希望,拒绝了船夫渡其过江的邀请。关于项羽拒渡行为,可谓见人见智。有观点认为,项羽宁可昂头笑着死,不愿俯身乞求生,是当之无愧的真英雄之举。“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坛女杰李清照如此高度评价项羽,正是希望用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映衬和批判南宋朝廷的懦弱无能。也有观点说项羽之所以不肯渡江,是因为他实在不忍再连累江东父老陷入长久战乱之苦,是一种值得敬重的人道主义情怀。笔者则认为,项羽浓重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是其糊里糊涂地死去的罪魁祸首——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自傲的西楚霸王依然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力量打败了他,仍然在用“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为自己拒渡赴死寻找所谓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