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今中国人到底谁更高? 古代“身长八尺”有多高? 读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有印象, 书中很多地方, 对三国名人的身高都有交代。以“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张飞、关羽为例,分别是――刘备:“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 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关羽:“身长九尺, 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 唇若涂脂; 丹凤眼, 卧蚕眉, 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如果以现代的尺米度制来换算,他们的高度应该是:刘备身高 0 米,张飞身高 米,关公身高达 3 米,他们个个是超过“小巨人”姚明 米的“大巨人”。关羽但是,从《三来看, 关羽的“身长九尺寸”还不是最高的, 古代一个叫“乌戈国”的国主兀突骨,“身长丈二”。兀突骨的身高已够吓人了,但书中所记人物中最高的还不是他,当年襄武县曾天降一人, “身长二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身长两丈多,就是 6 米多高,简直是“通天塔人”,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类似的描写在《水浒传》上也有, 如鲁智深“身长八尺, 腰阔十围”; 武松“身长八尺, 一貌堂堂”; 绰号“险道神”的青州郁保四“身长一丈, 腰阔数围”……只有武松的哥哥武大郎的个子矮,“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正是类似《三国演义》、《水浒传》上这类动辄“身长八尺”、“身长九尺”的描写, 让习惯了“一米三尺”的现代读者产生了“古人个子比现代人高”的误会。实际上, 公元三世纪时的三国人和今人的身高差不多。汉1 尺相当于 米,所以张飞是 米,刘备是 米; 关羽确实不矮,达 8 米,放如今是打蓝球的料。但如果按《水浒传》上所述, 鲁智深、武松这些公元十二世纪的宋朝人就又不对了。宋1 尺相当于 米,则“身长八尺”的鲁智深、武松, 都是约 米的大个子。就是武大郎也非侏儒,约 米。为什么会这样呢?只能说明古代文学作品的描述不太靠谱。《水浒传》的作者一说施耐庵,一说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不论作者是谁,他们把公元三世纪的常用身高术语,移植到了公元十二世纪的宋朝人身上, 是不争的事实,但却忽略了不同朝代度制上的差别。古代中均身高是多少? 那么, 古代中国人的身高到底是多少?比较靠谱的是古代医书上的资料。目前, 可以查到的最早记述中国人身高资料的是《灵枢经》。《灵枢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可谓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共九卷、八十一篇, 其中卷四第十四篇“骨度”提到了一个古人的身高:“人长七尺五寸。”在《灵枢经? 经水》中也提到了“八尺之士”的语句,这应该就是后世小说中常说的“身高八尺”的出处了。“人长七尺五寸”、“八尺之士”,到底哪一个才是古代中均身高?有的说是前者, 有人称是后者, 连传说中的中华始主黄帝也搞不清,他问当时著名的医臣伯高,伯高回复:“众人之度长七尺五寸是也。”这一观点得到古代医家的普遍认可, 《外台秘要方》的作者、唐朝著名医家王焘就持此观点。明朝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类经? 经络类》“骨度”篇中解释得更清楚:“众人者,众人之常度也,常人之长多以七尺五寸为率。”但唐代另一著名医家孙思邈则给出不同数据,其《千金要方》中称, “若依明堂正经,人是七尺六寸四分之身。”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