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白岩松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
白岩松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
白岩松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
丁 磊 任尚坤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白岩松,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也是电视语态的改革者与创新者。本文通过对白岩松的语言特色与风格分析,发现,其书面语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口语表达具有反应机敏、干净利落,口语化、蕴含人文关怀,追求创新性等特色。
关键词:白岩松;语言特色;风格;语态
白岩松自二十世纪90年代逐渐出现在广大中国观众的面前。一路走来,白岩松拥有了多重职业身份——记者、主持人、评论员,其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于他的语言。因此,本文从书面语言和口语表达两方面,着重论述了白岩松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1 书面语言的双重性
诗人的气质,文学家的浪漫
白岩松喜欢音乐,曾经也有过创办流行音乐电台的理想;他喜欢读书,他大学时的班主任曹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白岩松骨子里就有一种文艺范。”正是这些生活中的兴趣与爱好,塑造了他的这份气质与浪漫。
在1993年,白岩松开始筹办《流行音乐世界》,他在《痛并快乐着》中描写了当时的工作状态:“从评论到散文,从专访到年终回顾,一篇接一篇,成了我文字创作的高峰期”。他在书中还写道:“一瞬间,我仿佛被电击了一样,故乡的一切都回来了,那香草、那清水流动的微弱声响,那绿色、那高高在上的白云还有亲人与朋友的笑脸……”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感性的白岩松。
质朴无华而充满哲理
在白岩松的书中,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描绘,他文学的才华渐趋转化为成熟而稳重的文字形态。
白岩松曾给刚诞生不久的儿子写了一封人生邮件:“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荣光。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这是现实浓缩后的哲理性思索。
深刻与成熟源自现实,源自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文字是它的外化。白岩松就抵制家乐福一事在《幸福了吗?》一书中写道:“我太理解这样的骂声背后的爱国主义,因为几乎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我发现,几乎每一代人都有一次与青春荷尔蒙有关的爱国主义的激情爆发,像成人礼,也像与这个国家建立休戚与共关系的仪式。”这样大气的文字关乎年轻一代,更关乎国家命运。
2 口语表达特色
反应机敏、干净利落
无论是作为记者、主持人还是评论员,临场的反应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面对突发状况,记者或者现场主持人应具备对周围动态机敏的观察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1997年香港回归,白岩松参加了央视的第一次现场直播,作为随行记者做驻港部队的全程报道。由于白岩松在直播出现问题时的机敏反应,妥帖衔接,他成为唯一一个获奖的现场直播记者。
从香港回归七十二小时直播开始,白岩松拉开了主持大型新闻事件直播的大幕。三峡大江截流、两会直播报道、澳门回归、悉尼奥运会、北京申奥、中国入世、伊拉克战争等等,几乎所有的大型新闻事件,随处可见白岩松的身影。
口语化,蕴含人文关怀
口语化不是大白话,其也需要表达方式和内容叙述方面的精彩性。没有吸引力的大白话就成为了另一种空话和套话。在白岩松看来,他属于“第三语言系统”,既不是传统的八股文、官话、套话,也不是街头巷陌的白话,其语言比现实中的口语稍微“高”一些。
在2014年5月份的一期《新闻周刊》中,白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