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易县历史文化介绍易县因易水而得名, 古称易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首批 14 个千年古县之一, 西倚太行山脉, 东临冀中平原, 境内山川秀丽, 特产富饶, 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悠久的历史,秀丽的山川。清西陵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构成了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易县旅游资源丰富。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 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 57 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 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清西陵了, 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 14 座陵墓, 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 3 座后陵, 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 15 公里处永宁山下,离北京 120 多公里。周界约 100 公里,面积达 800 余平方公里。这里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 数以万计的古松、古柏把这一带装点得清秀葱郁,古朴大方。清西陵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始建于 1730 年(雍正八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西陵始建于 1730 年(雍正八年) ,历经 18 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 余绪延至民国年间。雍正八年(公元 1730 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 无美不收。形势理气, 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 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 公元 1730 年) 首建泰陵, 至公元 191 5 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 186 年,共建有帝陵 4 座,后陵 3 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 7 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 4 个皇帝, 9 个皇后, 56 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 80 人。宣统皇帝溥仪于 1967 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 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