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长津湖战役关键一战-下碣隅里攻防战
  长津湖战役进行到1950年11月27日夜——11月28日凌晨,当志愿军9兵团59、79、89师向柳潭里美陆战一师第五团,第七团发起猛攻时,下碣隅里并没有遭到攻击。11月28日白天,下碣隅里面临的情况是:柳潭里——下碣隅里公路已被中国59师切断;中国58师已经于28日凌晨3点到达下碣隅里外围,准备等过28日白天,在28日夜晚发动进攻;中国60师已经切断古土里——下碣隅里公路,60师一部还向南绕过古土里,穿插到真兴里附近,于27日夜向真兴里发起了轻微的进攻。也就是说,到11月28日白天,长津湖和长隘路一带的美陆战1师和美7师麦克莱恩特遣队已经被中国大军分割成柳潭里、新兴里、德洞关、下碣隅里、古土里、真兴里六个孤立的环形阵地。六个环形阵地如同六个孤岛,在中国军队的汪洋大海中孤立无援。
下碣隅里是长津湖南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向西北经过德洞关就可到达柳潭里,向东北可到达美7师麦克莱恩特遣队所处的新兴里,向西则能通过长隘路这条盖马高原上的唯一通道撤出盖马高原。因此,美陆战1师将下碣隅里作为师在长津湖畔的补给基地,在这里囤积了大量补给物资,包括各种食品、燃料、弹药、装备。此外,如前所述,陆战队到达这里后还进行修筑机场的作业。因此,下碣隅里是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畔的命门。一旦下碣隅里失守,陆战师不仅将丢失大批补给品(而且陆战一师的师指挥部也设在这里),在柳潭里的师主力和在新兴里的美7师麦克莱恩特遣队也将无处可退。
    11月28日上午,美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将军乘坐直升机从兴南飞抵下碣隅里,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到上午11点,美陆战1师师部的前线指挥所在下碣隅里设立。史密斯师长对陆战师各部下达了如下命令:位于柳潭里的陆战5团、想办法打通柳潭里
——下碣隅里公路。在古土里的部队则应该想办法向北进攻,打通古土里——下碣隅里公路。然而这些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下碣隅里已经完全陷入包围。现在,下碣隅里的守军必需独自面对中国第58师将在11月28日入夜后发动的进攻了。
    此时,联合国军在下碣隅里的部队有:陆战1团3营H连和I连(由于车辆不足,运力不够,该营G连目前呆在古土里)、陆战7团2营营部和重武器连、第11炮兵团2营D连和3营H连。以上的一个营部、一个重武器连、两个步枪连和两个炮兵连就是11月28日联合国军在下碣隅里仅有的全部正规作战部队。此外,下碣隅里还有正在修建机场的(跑道已经完成四分之一)陆战1师第1工兵营D连、美3师第10工兵营D连,以及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单位。这些单位共有50个,分属美国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南朝鲜军等。它们主要是随美陆战1师师部和美7师师部一起到达下碣隅里的各种勤杂部队。这50个单位基本上没什么战斗经验,有的甚至对作战一窍不通。这些单位有许多都是班排规模的,只有几个人或十几个人。这样,11月28日黄昏,联合国军在下碣隅里的总兵力为3913人。可以不客气地说,这是一支典型的乌合之众。
    由于下碣隅里守军的编制实在是太混乱了,因此,陆战1团3营营长托马斯•里奇中校被陆战师师部任命为下碣隅里地区总指挥官,所有在下碣隅里的联合国军部队不管属于什么单位,现在都要听从里奇营长的调遣。在里奇营长有条不紊的指挥下,到28日天黑前后,联合国军围绕下碣隅里建立起了完整的环形防御阵地。此外,里奇还派出下碣隅里的两个朝鲜平民到镇外去和中国军队搭话套情报。这两个朝鲜百姓很快就套到了情报,回到镇里向里奇报告:“中国军队将在今夜进攻。和他们聊天58师官兵还夸口说一个晚上就可以把下碣隅里攻下来”。结合收到的空中侦察报告,里奇确定这一晚上下碣隅里将要面临一场大战。陆战1团3营情报官李察•凯里上尉后来回忆说,根据当时套到的情报,美军判断志愿军总攻时间在2100-2400 (实际时间是2230)。主攻方向是西南;第二波进攻是东丘。
    下碣隅里是一个不大的镇子,镇区基本呈四方形。镇子的西北方向是通往柳潭里的公路,向南则是通往古土里的公路;在镇子西南面,有一块平坦的开阔地。在开阔地上,陆战1师工兵1营D连正在辛劳地修筑机场。下碣隅里东面,是已经完全冻结的西北东南向河流长津江。在长津江和下碣隅里之间(即长津江西岸)是一片洼地。长津江东岸则有个高地。此高地从下碣隅里东面延伸到东北面,被称为“下碣隅里东丘”。这座“东丘”就是下碣隅里的制高点。
    这样,里奇营长建立的下碣隅里环形阵地就把下碣隅里镇、正在修建的机场包在了防御圈里面,东丘则成为防御圈上的一环。下碣隅里环形阵地上联合国军部队的具体配置如下所示(从正南面开始,按顺时针方向):
    下碣隅里正南面:陆战1团3营H连
    H连、I连结合部:M26坦克两辆
    下碣隅里西南面:陆战1团3营I连
    (H连的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