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分析《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年( 753 )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 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 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 42岁的李白正在浙江著名风景区“江阴道”上游览,忽得到一个消息——唐玄宗李隆基要召见他。对于朝见皇帝以博取赏识这件事,李白如久旱望甘霖般地盼了十几年,现在终于如愿,那份高兴劲就不用提了。他想,平生的宏伟志愿,这回总算可以实现了,他准备到朝庭去大展一番治天下的经纶! 初到长安,一切都使李白受到鼓舞。唐玄宗对他也十分优待。第一次见面时,皇帝和李白同座在一张“七宝御床”上,请李白吃“御食”,且“御手调羹”。在封建时代,这是最高待遇,甚至连一些多年重臣都没享受过。此后玄宗又多次请李白进宫,让他即席作诗。李白每次都不假思索,龙飞凤舞,一挥而就,写出来的诗篇气魄宏伟,瑰丽多姿。玄宗十分叹服,不久就让他当个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作诗作文。这个职务没有什么实权, 论地位却是不低的。京城长安,可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那里住着许多文学人士。李白在这些人当中也遇到过一些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的人。比如我们以后将要接触的另一诗人贺知章。但是,李白春风得意的生活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首先是唐玄宗并没有真把他当作“谢东山”之类的栋梁之才。在皇帝心目中,李白只是一个为他生活添趣助兴的文人墨客。他只是在玩乐场合需要一些新鲜词章时,才想到李白。至于国家大政问题,李白压根沾不到边。说穿了,皇帝只是把李白当一名帮闲文人来对待。这种情况,李白自己很快也有所感觉,这当然令他深感失望。再有,当时朝廷里的情况已相当糟,权贵们为谋取私利,勾心斗角,弄权作奸。现在来了个行止高洁、性格狂放的李白,大家当然看不顺眼。纷纷到玄宗那讲李白坏话。其中讲得最多的是高力士和杨贵妃。高力士虽只是个太监,可他善溜须拍马,又深得玄宗信任,他就作威作福起来。许多官员为了升迁、甚至保官, 都要去拍他马屁。生性耿直的李白当然看不惯高力士了,一次当着皇帝的面,李白借着酒劲,硬要高力士为其脱鞋子。高力士那受过如此“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