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 v .
书信价值浅说
寻 霖
(图书馆 410011)
〔摘 要〕书信由于其特殊性 , 各收藏单位多未整理编目。它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文献史
料、文学欣赏价值,是图书馆界馆藏有待开发的又一知识宝库。
〔关键词〕 书信
〔分类号〕 G255
书信是因地域之隔不得而述,或因某种缘因不宜面述的两人或多人之间针对某一事因传达信息、述意见的文字往来。在古代,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如书、简、札、启、笺、帖、表、疏、函、上书、奏议、封事、尺牍、尺翰等。不同的称谓用于不同的年代或不同的通信对象,如帝王的御笔书札,在唐尧、虞舜时期称"命〞,夏、商、周时期又称"诰〞、"誓〞,"诰〞以施政,"誓〞以治军,"命〞以授命。战国时期,并称为"令〞。皇统一,改"命〞为"制〞。汉朝建立,将"命〞分为四种:"策书〞专以封侯赐爵,"制书〞专以发布赦令,"诏书〞专以告谕百官, 戒赦〞专以戒备各州各郡。臣子上书天子用以恩或报告灾异的称"章〞,用以按劾或上事的称"奏〞,用以请的称"表〞,用以发表议论的称"议〞。上书皇后、太子、诸王的称"笺〞。晋盛行"启〞,唐代好称"表〞、"状〞,宋元那么多称"札子〞。而民间文字往来,那么多称"书〞。"文章辨体序说"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事,皆总曰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
. .
. v .
,唯朋旧之间, 那么曰书而已。〞虽然书信有着多种称谓,但至今使用最多,最受人青睐的那么是"尺牍〞。
在造纸术创造前,人们书写的载体主要是简牍。简主要是竹片,用绳索将许多规格划一的竹片串连起来,可用来书写容较多的文字。牍为木板,主要用来书写文字较少的公文、书札。汉制,诏书律令之简长三尺,抄写经书之简长二尺四寸,民间书信之牍长一尺,"尺牍〞之名由此而来。后逐渐成为书信的代名词。"尺牍〞一词现知最早出现于"史记·仓公列传"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又"汉书·游侠传"云"(遵)瞻于文辞,性善书,为人尺牍,主皆藏弆,以为荣。〞后世文人编辑书札文字,亦喜用尺牍名集。如周亮工"尺牍新钞",系集明末清初文人短札;"秋水轩尺牍",那么是清代许思湄自己的往来应酬之作。民国以后,"书〞、"简〞、"札〞等多种名称逐渐消亡,而代之而兴者为"信〞。其实"信〞指往来文字,古已有之。晋王羲之"杂帖":"朱处仁今何在" 往得其书信,遂不取答。〞"南齐书·敬儿传"得家信云,陛下有废立之事〞等,皆可为证。现在民间口话中皆单称"信〞或"书信 ,而不再单称"书〞。
书信作为一种文体,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勰"文心雕龙·书记"云:"三代政暇,文翰颇流;春秋聘繁,书介弥盛〞。与其他文学体
裁相比,书信在形式有着自己明确的特征。一封完整的书信一般应包括称呼、正文、敬语、落款、作书时间五个局部。不同时代或针对不同的收信人,各个局部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