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5
文档名称:

《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pdf

格式:pdf   页数:30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pdf

上传人:1322891254 2014/9/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三言》与《十日谈》比较研究.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Classified Index: CODE: 10075
: NO: 20071607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parative Study of
"Three Words"and"Decameron"






Candidate: Guo Xiuyuan
Supervisor: Prof. Zhan Furu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Doctor of Literature
Specialty: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University: 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 December, 2011
摘要
摘要
《三言》作为短篇小说集,虽刊于公元 1621 至 1627 年,由冯梦龙收集编撰而成,
体现了冯梦龙的小说观念与匡扶世风之理想;但故事来源却相当广泛,不仅有宋元旧事;
更有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戏曲、乃至社会传闻创作而成的篇目,远非单
纯的一朝一时之作,体现了较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时代特征。《十日
谈》作于 1350 年前后,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作品。卜伽丘在创作中,在中世纪
短篇故事的简单叙述基础上,丰富情节,概括现实,描写景物,塑造人物,刻画心理,
开创短篇小说的完整形式;而且从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印度、中亚、阿拉伯文学借用
了很多故事情节,吸收借鉴了当时欧洲包括英、德、法、意等国的社会传说、轶事等等,
内容涵盖也相当广泛,较能体现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社会风貌与文化特色。因此两部作品
都是作者思想观念的反映,也都承载与体现了各自的民族与时代的文化与观念。二者在
时间上虽然相差了二百多年,但是因时代背景的相似,使得无论在题材来源、情节架构、
主题意旨以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各自成为东西方启蒙文学的先驱。
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因为两部作品都产生在一个民族历史发生较大变革的关
头,即人们所谓的思想解放时境中,对传统多有反叛;也因二者充分体现了各自所代表
的文化,呈现出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又体现出诸多相似。
本文第一章从小说观念的角度综合比较《三言》与《十日谈》的异同,探讨影响这
种异同中的民族文化因素、在这样观念影响下的冯梦龙与卜伽丘的小说观念及在《三言》
《十日谈》中的表现。中西方小说理论的成熟都是在小说文类的成熟之后。在中国的明
代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更多地停留在小说文体的独立性、小说的娱乐性、小说内容
的取舍与其社会功用上而非小说文类的艺术特质研究。本章通过对中西方小说观念溯源
展示中西方小说观念之异同,藉此为《三言》和《十日谈》各自的创作背景做一细致勾
画,得出冯梦龙和卜伽丘在通俗性、艺术的真实性和娱乐性等方面追求的大同小异。
第二章从性情观念入手,比较晚明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性情观念的异同。中西性
情观念源自不同的文化土壤,因此《三言》与《十日谈》不仅在性情观念上有誉智与反
智、讥愚与誉愚、祛魅与增魅的不同,在男女情爱性爱观念及表现上也各有差异,如对
偷情的态度不同,对神职人员的情爱性事态度的差异等等。但是因二者均产生在一个人
I
摘要
性觉醒、世俗意识浓厚、千余年的禁锢松懈、人性解放的时代背景中,在性情观念与情
爱性爱观念上也就具有了很多的相似,如重世俗之趣、享乐主义、华衣美食、男欢女爱,
重商重利,重智慧与创造等等,尤其对人类普遍认可的美德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恶劣
品质都给予了讽刺批判。
第三章详细梳理两部作品中的死亡描述并由此总结两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生死观
念,为其从宗教和哲学角度找到依据,并比较两者之间相同与差异之处。《三言》与《十
日谈》中都体现出了对死亡的泰然态度,亦即在中国的中晚明时期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
期,中国人与意大利人都接受了“人终有一死”这一客观事实,表明人类生死观已脱离
了对客观因素主宰人的生死的观念,是中西方宗教与哲学对死亡的超越认识和直面死亡
的态度的反映。而不同的民族性情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与不同的人生追求,使得《三言》
与《十日谈》反映出的生死观念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如对自然死亡的不同认识,对生命
长度与生命质量的不同追求,家族性与个体性的差异,对自杀的不同态度,“人神相通”、
“人神互换”与“人神有别”的不同等等。本章力图结合中西方各自文化传承对这种异
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四章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观照《三言》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