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滦河文化奇葩——民国25年《滦县志》简介
滦河文化奇葩——民国25年《滦县志》简介民国26年《滦县志》,以其丰富、翔实资料名冠冀东。 一、内容丰富翔实 《滦县志》分上下两函,共18卷,分为10种志。分门别类,详丰、马城、石城三县之地,故其面积甲于其它各县,东西广约百二十四里,南北袤约百七十里,截长补短,约共二万一千八百余方里”。
从所记时段上看,上起商汤十八纪下止民国二十四年(1935),约3600余年。
从成书历史来看,《滦县志》的前身为《滦州志》。而《滦州志》初稿,出自明朝著名学者许庄先生之手。许庄生于1456年,卒于1524年。祖籍苏州嘉定,后移居滦州兴庆屯,再移居滦州城南响堂,专心著述,搜古察今,写出《滦州志》初稿,未能刊印成书,史称“许庄私志”。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陈士元来滦任知州,以许庄私志为基础资料,编纂《滦州志》。这第一部《滦州志》距今已有441年了。此后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又4次续修。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成立中华民国后,有识之士建议再次重修县志,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县议会决定成立县志局,但军阀多年混战,滦境屡为焦土,县志终不得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滦县商会会长、滦县西法宝人薛兆霖先生被举为县志局长,多次推动修志,皆因经费不凑而搁浅,1936年袁芬县长署滦,力促其事,多方筹资,捎损银4698元,县志乃成。
几代有识之士的艰苦磨励,广袤秀美的山川沃野,悠久深邃的滦河文化,决定了《滦县志》丰富翔实的内容。
二、价值多维 〓立论尖锐
《滦县志》从多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珍贵史料及其重要价值。
记“民生之苦”,可以通过《农业志》、《实业志》、《税赋志》、《故事志》等触摸而得。所记粮食亩产100市斤,花生亩产80市斤至200市斤;工人工资每天4至6角;滦有5害:苛捐杂税、徭役、战乱、土匪、水患。中有描写:“悍吏下乡,势如猛虎”,’追索无厌”;“滦河大溢”,“滦境漂没殆尽”,“累岁荒歉,草根树皮俱尽”。记载战乱60余起,“居民累遭浩劫”“一夜数惊”“饿殍相望”。
记“传统美德”和“节约精神”,我们可以从《人物志》、《故事志》中得到解读。伯夷、叔齐兄弟让国的美丽传说;辽太祖的建功立业;高志远刺杀刘佐周的重大新闻;义和团起义、滦州起义、杨三姐告状、共产党活动、开滦工潮等内容,虽因时代局限和思想烙印而不能或不便细说,但我们仍可透过文字,感受到我们所要继承的东西。
“重才兴教”的记述尤为丰富而细腻。对滦州教育先驱者多所彰扬。如裴廷楹、周采臣、田建章、马文炳、城内吴氏、周氏三杰等等。对各级各类学校逐一备述之至。书中提出兴教“为救国根本要图”“师范为教之母”。对那些学有所成,发愤图强、致力教育的滦州学子,极尽浓墨重彩。
《滦县志·教育卷》对全县539处县立、乡立、私立、高小、初小都有较为完备的记载,如:计教职员610人,计学生23381人。特别对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滦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唐山中学校(今唐山一中)、民众教育馆、图书馆、体育场、滦县县立初中(现一中)、私立丰润中学、私立开滦初中、私立汇文中学、县立简易初师等校的历史、职员、学生、经费、校址等等都有详细记载。对考入县外各级各类大学、专科的学生、出录。
“节制生育、控制人口”是《滦县志》在距今70年前就提出的“计划生育”紧迫呼吁。它以详细的历代人口对比,得出“中国今日,人满为患”的结论,揭示出“人口太多,人才甚少”的尖锐矛盾,为今天的“人口素质”论提供了翔实的论据。
《滦县志》对人物人才的记录占有很大比重,它记载了六千余名各种历史人物。其中留有事迹者六百余人,包括地方官吏、仕人、乡贤、专门人才、高寿、笃行、仁义、忠信者,特别对妇女,专门别类予以记之。其中虽有糟粕,但爱乡爱国、为民请命,刚正不阿、求真求法、励精图治、含辛茹苦,视民如子、学有专长、博学多能等方面的人物事迹比比皆是;各类反面人物记述亦栩栩如生,都可给我们以启示、借鉴、警醒,或为榜样以增力量,或为警示以修其身。
《滦县志》对历代自然现象的记载,不仅客观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生态变迁,还为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科研信息,为后人提出多种科研课题。如,大量的水灾、旱灾、虫灾、风雪灾、疫灾、震灾及奇异的天文现象“四月大雪”、“八月严霜”、“风卷城楼”等等,自然灾变与社会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史料在一定意义和一定范围内,为未来科学发展将会起到其它方面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滦县志·物产》记载了14种矿产的分布和开采,记载了采煤、晒盐、酿酒、纺织、制炭、制瓷、制陶等业的基本工艺流程;记载了全县土质特点和宜植植物,85种农作物的习性、栽培要点。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