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王阳明心学与社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所罗恺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学习王阳明心学? ?王学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据一项调查表明:领导干部对国学兴趣浓厚,说明国学根基十分深厚。案例:某领导出国见闻。 10 月7日上午 8时 38 分,广州地铁 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涉事双方分别为 68 岁的陈阿伯和 28 岁的男青年吴家辉。扭打中,青年最终不敌,被阿伯咬伤耳朵。最后在地铁职员和警方的介入下,厮打双方被控制。孔子学院成立?文革中把国学当成“四旧”来批判,而国外却把国学当宝贝,成立孔子学院。德国图林根州萨尔兹曼外国语学校孔子课堂正式揭牌为什么要把王阳明心学与网格化管理联系起来?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利益矛盾将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把王学的思维观点和方法与现实结合起来,提高我们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预防和缓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案例:力帆骏马拆迁见闻。一、王阳明生平轶事?王阳明( 1472-1529 ),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王羲之第 23 代孙。?以下是绍兴王阳明墓风景照片。清代学者对王阳明的评价?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式的伟大人物: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从“立德”的方面来说,他是道德的楷模; ?从“立功”的方面来说,他富有军事才能,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从“立言”的方面来说,他的心学影响极其广泛而又深远。(一)、王阳明青少年时期的三个故事?1、五岁时的故事?先生五岁不言,一日与群儿嬉,有神僧过之曰: “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竹轩公悟,更今名(守仁),即能云。一日诵竹轩翁(王天叙) 说尝读过书,讶问之,曰: “闻祖读,时已默然矣。” 2、十一岁时的故事?宪宗成化十八年壬寅,先生十一岁,寓京师。先生父亲龙山公迎养竹轩翁,携先生。翁过金山寺,和客人喝酒,打算赋诗,却没有写出来。先生从傍赋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客人十分惊奇,又让先生赋蔽月山房诗。先生随口应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此诗一出,顿时语惊四座。可见王阳明眼界之高。 3、 21 岁的故事?王阳明从小接受程朱“理学”教育。他对南宋大理学家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深信不疑,希望通过对自然界一草一木的耐心品味和静心思考,以得到所谓的“天理”。一次,他与朋友一起到家里种植的竹子旁边,做“格物”体验。他们两人天天面对竹子思考,期盼茅塞顿开那一刻的到来。朋友坚持了三天就病倒了,王阳明坚持七天之后,也病倒在床。这件事对王阳明打击很大,他想:一株竹子就让自己思索了七天,依然没有什么结果。自然界事物千千万,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一思索?他开始对朱熹的理论产生怀疑,他开始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知人生的真谛。二、王阳明在贵州?1、刘瑾用事,绝地翻盘? 1505 年,正德皇帝继位。正德皇帝是明代最风流成性的天子,他荒淫无道,整天与一帮太监混在一起, 游山玩水,酗酒逞强,把朝政当儿戏,只听任刘瑾等宦官胡来。?正德元年( 1506 年)冬天,正直官员戴铣、薄彦徽等 20 多人上书正德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人。正德元年八月的那个深夜,当焦芳把“诛八虎”的消息透露给刘瑾等人,其余七人惊惶失措,吓得面无人色。?八个人连夜求见正德,环跪在他面前,一边哭泣一边求情,向他展开感情攻势,竟然说服皇帝改变了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