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从算式到应用题.doc

格式:doc   大小:25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算式到应用题.doc

上传人:brozn 2022/1/20 文件大小:2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算式到应用题.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由四那么算式的意义解决问题
——尝试一种解决问题的教学“新形式”
江夏区纸坊街成功小学:徐永会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进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是80个",再让学生想“什么样的算式,表示两个数的积是80,一个因数是3,求另一个因数”(算式的意义),于是学生还是列出算式80÷3。再比方,在解决上面第二个例子时,为了从18÷2/5这个算式中打破固有的“速度×时间=路程”这些关系式或变更了的关系式,我另辟一条“新路”,即:先理解2/5小时就是1小时的2/5,再对应找到18千米就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5份,2份所行的路程,再告诉同学,题中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求5份行多少千米,于是学生就很容易从我的思路中列出18÷2×5的算式进展解答。当我摆脱传统的“关系式”的思路后,用上面的思路进展引导时,有头脑灵敏、聪明的同学就发现,“把18千米平均分成2份,求5份是多少",于是,他们就想5份是2份的5/2倍,所以,也就是求18千米的5/2倍是多少,于是列出算式18×5/2;还有学生说:1小时的2/5行18千米,18千米是积,2/5小时是因数,求1小时行多少米就是求因数,所以用18÷2/5计算。
我的目的就是要从分析四那么算式的意义中,体会、联想、顿悟解决问题的想法、思路,直接和算式的意义相沟通:于是,我在得出了众多的算式时,反过来,让学生体会、联想。如18÷2/5和18÷2×5和18×5/2这些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特别要体会、联想到今后在解决问题时,要知道尽管每题的文字表述不一样,只要他们的目的是相通的,它们就能列出同一个算式来;反过来,因为不同的算式可以计算出同一个结果,所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也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去解答。这就是我在近两年时间里一直在讨论尝试的“由四那么算式的意义到解决问题,再由解决问题加深和四那么算式的意义联络
”的教学“新思路”.
一、“由四那么算式的意义解决问题”的三点根据。
1、传统的解决问题,是利用“数量关系分析”.比方,教行程问题,抓住“路程=速度×时间”;教分数乘除法问题,抓住单位“1”的量,(单位“1”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完全是一种物理、化学计算中的“公式法"。其好处是,有“模型”可套,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学生在单元教学内,解题的准确率高。其害处就多了:当题型交织混合或综合测试时,“模型”众多,互相干扰,学生就会加、减、乘、除摇摆不定,“猜式”的多;致命的是这种“模型"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扩散思维,障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进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模型”教学,已经不能或更好地到达《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了。
3、任何事物都是在千丝万缕的联络中不断开展的,这是哲学家们的理论。由此,我们的问题教学,为什么只想数量关系,而不想一想和算式的意义亲密相关呢?为什么不去考虑一下:每一个单元、每一册书中的不同类型问题,总是出如今某一类算式后面呢?难道这是巧合吗?不,我认为这是编者的有意安排,编者按先有算式,后接着出现解决某种和算式相关的问题,其编排意图正好提示我们:算式,是解答问题的前沿-—只有吃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