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山西地名文化浅析作者简介:关强(1988-),男,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区域民俗学。摘要:地名学作为一项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随着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显现出它的重要意义。地名涵盖了一个地区的自然、经济、文化等诸多内容。本论文通过搜集整理山西省内的地名,将其归类分析,结合民俗学和地理学相关理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地名的文化含义,从一个新的角度显示出山西省的悠久历史文化。关键词:地名;文化;山西“中国传统地名学包含有“地名”、“嘉名”、“别名”等概念。其命名原则大致有方位原则、“以山为名”、“因水为名”、“以具体地理实体为名”、“因事名之”、“年号地名”、“以形得名”、以人物姓氏为名、虚词方位词不单独为名等原则。古人在一些诸如《尚书》《华阳录。刘胜佳认为现代地名命名原则大致为相对稳定的原则,反映地域特点的原则,要有科学性的原则,为人民群众接受的原则等。可以看出,虽然传统经典中对命名方式一带而过不加分析,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而言,但它在内容上已与现代地名学的命名原则不谋而合。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古代地名学的研究高度,现代地名学命名原则不过是对古代的继承和发展而已。山西省是中国文明的摇篮之一,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地上文物和无法统计的地下文物,当然也包括山西古老的、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收集山西省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名称加以归类分析,以探寻地名背后的文化含义。一、自然环境相关的地名水在山西民众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中更为明显。而在二十二处地名中有八处与汾河相关,一河系八城,确实少见。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汾河河道纵贯三晋,冲积了大片的平原和谷底,为两岸农业生产带来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灌溉水源。早期聚落多产生于河流附近,这就是城市的雏形。同时,河流也提供了水运的便利,为货物流通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早期市场的形成。同样,在山西的早期城市形成过程中,汾河功不可没。汾河谷地和平原成为山西的早期城市带,也为现代山西的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如今,山西省内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于汾河及其流域。延及至地名,山西境内与汾河相关的地名有太原、阳曲等地。民俗,即广大人民共同的心理认同。地名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事项。从而,可以看出汾河之于汾河流域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在对一个无名之地命名时,首先想到了汾河。通过借该地与河流的相对位置来命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着稳定的民众心理认同,更加体会到水对农业社会的深刻影响。与河流相关类似,在调查中,山西共有十九处地名与所处地形地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由于山西地处中国二级阶梯,位于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几大山脉纵贯全省,因山地多而平原少,有相当多的城市不得不选址于山脚甚至山中。有十四处县名与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五台县,因境内东北五台山而得名。有些则是直接以山名为县名,如稷山县,因县南有山名为稷山;又如浮山县,因县西部有浮山,故以此为名。可以看出,在行政区划名称产生之前,地理名称即以产生,即现有山名,后有城名。在城名未产生时,当地民众是以山来代指该区域的,久而久之,约定俗成的将山名当做了城市的名字。还有一些地名比较奇特,如“隰县”,“隰”字意为地面较湿,是沼泽的意思。“高平县”则意为四周是山,中有平地。“绛县”的“绛”意为附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