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家长学校教案.ppt

格式:ppt   大小:1,646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家长学校教案.ppt

上传人:文库新人 2022/2/6 文件大小:1.6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家长学校教案.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家长学校教案课件
第1页,本讲稿共16页
主题:
拒绝诱惑 健康成长
第2页,本讲稿共16页
中学阶段学生很难抵御的诱惑有哪些?
被网络游戏所吸引迷恋网络,形成“网瘾”,长时间沉浸在网络钱用于上网等消费。升入中学后,无心学****沉迷于网吧,班主任多次与其谈话扔无改正表现。李某与经常一起上网的一个网友自第一次入室盗窃得手后,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先后入室盗窃28起,案发后,因盗窃次数之多丶数额之大,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0年。
第5页,本讲稿共16页
【案例3】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网专门玩儿网络游戏并已上瘾的何某,升入中学后,自称是“打遍网络游戏无敌手”,更没心思学****上课时,人在课堂心在网络,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就借同学的草草地抄一遍应付了事。对老师、家长的规劝更是听不进去,只一心想着如何去继续打败遇到一切对手,巩固“无敌手”的位置。可没有想到,在一次网络游戏中遇到了顾某,接着抢走了何某在游戏中的“老婆”。为挽回败局,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何某与顾某又进行了多次厮杀,厮杀的结果总是何某失败,当在网络游戏中被杀25次时,恼羞成怒的何某,已分不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叫上几个经常在一起玩儿网络游戏的兄弟,找到了顾某,像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那样进行报复,没有区分开虚拟世界里的人可以多次被杀死,而现实世界里的人只有一次生命。于是,一场虚拟世界里的厮杀就这样演变了一场现实世界当中的血案,何某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第6页,本讲稿共16页
【案例4】晶晶的家长工作很忙,有时需要加班加点工作,回家就要晚些。为了能及时与孩子联系,家长给她买了部手机。一天晚饭后,家长将一切收拾完,见晶晶正在厅里很投入地看着电视,就让她抓紧时间去学****在连续催了几次都没动的情况下,家长将电视关闭,晶晶才不很情愿地进到自己的房间去学****为了不干扰孩子学****家长拿起书来看。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了,家长以为孩子学进去了,没承想从孩子房间里传出来开心大笑声,家长感到奇怪,学****怎么学乐了?就悄悄地走过去看一看。一看才知道孩子是在用手机上网与人聊天,正聊在兴上而发出笑声。
第7页,本讲稿共16页
【案例5】赵某家长在外地经销,为了与孩子联系方便,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给赵某配了手机。自从有了手机后,赵某频繁地与校外人员联系,广交朋友,并多次在课堂上发短信谈情说爱丶聊天,此事被老师发现后进行教育,要求改正,赵某当面答应,过后仍不改正,致使每天的学****内容不能掌握,感到学****是负担。一次下课出教室,被走廊走过来的外班学生不小心撞了一下,赵某认为赔礼道歉“不真诚”,是“瞧不起”他,于是就在上课时发短信请校外人员帮忙让他们晚上放学后“教训’一下撞他的人。结果是不小心撞到赵某的人多处受伤,事发后赵某及其请来帮忙的人承担了2000余元的医药费。
第8页,本讲稿共16页
案例分析
(一)手机上网更具有隐蔽性,难以管理。
第9页,本讲稿共16页
(二)孩子迷恋网络的原因:
1、在虚拟的网络中,孩子可以得到宣泄。
2、网络游戏新奇、刺激。
第10页,本讲稿共16页
(三)孩子无节制上网的弊端
1、影响孩子学****br/>2、引发犯罪问题
(1)为了筹集上网费用,引发盗窃、抢劫案件发生。
(2)引发孩子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3)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第11页,本讲稿共16页
建议:
(一)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配手机
(二)帮助孩子有选择的看电视
1、家长与孩子一起看电视
2、家长要以身作则
第12页,本讲稿共16页
(三)提供网络平台,把网络变成学****工具
1、家长要学****网络知识。最好能学会上网,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孩子使用网络,否则无法与孩子沟通,对其进行有效指导,更不能说服孩子。
第13页,本讲稿共16页
2、变“堵”为“疏”
(1)为孩子提供平台,在家陪孩子一起上网
(2)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
(3)帮助孩子选择网站
第14页,本讲稿共16页
家长自我提高卡:
1、家长如果给孩子佩戴手机,那么,你是否了解孩子除与家长联系外,是否与社会人员联系?是否用手机上网?孩子在家学****时,是否接听电话?接电话时是否怕家长听到?是否了解孩子每个月的手机费用是多少?
2、家长回来或看到孩子上网时,孩子是否立即关掉电脑或换成另一个内容?家长与孩子讨论网瘾问题或案例时,孩子是否不耐烦,或表示出无所谓?限制孩子玩儿游戏的时间,孩子是否反感?是否了解孩子经常访问的网站?
3、家长是否与孩子一起看电视进行交流,是否了解孩子喜爱的电视内容?孩子离开电视后,家长是否了解学****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