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5
文档名称:

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与指征.ppt

格式:ppt   大小:1,958KB   页数:1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与指征.ppt

上传人:相惜 2022/2/7 文件大小:1.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与指征.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医院感染与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物概述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发现与开展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百余种,不合理的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
一、根本概念
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科用于寄生虫感染。抗菌药物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类等〕和抗生素。

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或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物,还包括化学方法合成的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称为抗菌谱。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仅作用于单一菌种或局限于单一菌种者称为窄谱抗菌药,抗菌范围广泛者称为广谱抗菌药。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用体外或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体外抗菌试验 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t1/2〕
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时间,简称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通常所说的血浆半衰期是指消除半衰期。消除半衰期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缓慢;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在肾功能受损时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并可造成蓄积,甚至中毒。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用数学手段研究和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消除过程的科学。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被去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由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一种肠炎,常见于艰难梭菌引起,表现为假膜性肠炎和腹泻。
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破坏了正常菌群内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使其在质和量上失去平衡,这种生态失调称为“菌群失调〞。
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方案
1、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微生物、手术持续时间及抗菌药物半衰期选用抗菌药物。
2、~2小时肌注和静脉用1次足量抗菌药物,假设手术超过3h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追加一次。总时间不超过24h,个别延长至48h,防止耐药性产生。
3、围手术期用药一般不宜超过24小时,除感染手术外,原那么上术前及术后不再应用抗菌药物。
4、围手术期用药以用单剂量为佳,其预防效果同样或更为满意,毒副作用明显减少。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抗菌药物不良反响
WHO对药品不良反响的定义为:药品不良反响指药品在预防、诊断 、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的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有害的和意料之外的反响。
抗菌药物不良反响包括毒性反响、变态反响、二重感染与细菌耐药,以毒性反响最常见。
〔一〕毒性反响
药物毒性反响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和〔或〕组织、器官等的病理改变,发生机制包括药物的化学刺激,人体自身蛋白质或酶的功能受阻,也可因宿主原有遗传缺陷或病理状态而诱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毒性反响主要表现在肾脏、肝脏、血液、神经系统、胃肠道、局部给药部位等。

引发肾脏毒性反响的抗菌药物主要有: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霉素B、万古霉素、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磺***药、四环素等 。
发病机制主要是这些药物经肾排泄,肾血浓度高。当药物在肾皮质内浓度高时,可抑制蛋白质与酶系统的功能及离子交换,以肾小管病变最常见。
肾脏毒性反响最早表现为蛋白尿与管型尿,继而尿中出现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加、pH值由酸变碱、氮质血症尿毒症、尿钾排除增加。
上述表现多发生于用药后3~6d,停药5d后消失或逐渐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严重肾损害,发生急性肾损害、甚至死亡。

引起肝脏毒性反响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四环素类、红霉素脂化物、磺***药、抗结核药、呋喃唑***等。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霉素B也可损害肝脏。
主要发病机制为:药物代谢中毒、过敏、药物对代谢酶的作用。已有慢性或急性肝炎或肝病者更易发生。抗结核药是引起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轻者仅有谷丙转氨酶的升高或一过性升高,有的出现黄疸、肝大等多种肝炎表现,严重者会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