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doc

格式:doc   大小:146KB   页数:4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doc

上传人:upcfxx 2022/2/8 文件大小:1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荀子的政治主张和孟子有同有不同,尊王道举贤能,和孟子同;兼称霸力,法后王‘和孟子异。
荀子著有《议兵篇》、《劝学篇》《成相》等.《劝学篇》比喻层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通篇用排偶句法,具有荀子散文的特点.《成相篇》是韵文,以六句为一章,头二句三言,第三句七言,第四、五句四言,第六句三言。采用民间说唱的形式。
(精品文档请下载)
韩非子
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任法术而尚功利,信赏必罚,排斥仁爱。
法家为了稳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所以提倡君权神圣,连尧舜汤武一起反对。自秦以后,历代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统治的建立,韩非的学说颇有影响。(精品文档请下载)
、“楚辞"、 《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2、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辞和赋的概念混淆。(精品文档请下载)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
汉代辞和赋的概念混淆,后人为了把楚辞和汉赋区别开来,以《离骚》代表《楚辞》而称之为“骚”,如《文心雕龙》有《辨骚》篇,文选有“骚”类等。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精品文档请下载)
《九歌》
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根底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精品文档请下载)
2、《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其中有写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场面和人们对神的礼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有写神和神、神和人相爱的描写,如《湘君》、《湘夫人》、《山鬼》;《大司命》、《少司命》、《河伯》或写离愁别绪或写同游九河的快乐,是很好的抒情诗;《国殇》是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充满爱国主义精神,风格独特。(精品文档请下载)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疑心、忧伤的情绪.)
《九章》
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精品文档请下载)
2、《九章》中包括《惜诵》《抽思》《哀郢》《涉江》《橘颂》《怀沙》《惜往日》《思美人》《悲回风》。(《橘颂》外表咏物,实际是诗人的自赞。《哀郢》是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被攻破后作,诗人久放的痛苦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在诗中有深化反映。)
(精品文档请下载)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重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 《九章》的主要特色。(精品文档请下载)
《天问》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
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究真理的精神。
《天问》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
根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敏多变。
《招魂》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奇文。是屈原放于江南时根据民间招魂词的写法而创作的.
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屈原采用民间招魂的形式,鼓励描写四方上下的险恶和故土居室、饮食、音乐之美,不仅赖以坚决自己不肯分开祖国的意志,寄托他对故土的热爱,甚至流露了重返故都再得进用的愿望。(精品文档请下载)
《招魂》在艺术上的特色是铺叙丰富,想象奇特,。
(精品文档请下载)
“香草美人”
屈原在创作时比照兴手法的运用。
他开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花鸟鱼虫都赋予生命,让他们活动,甚至有人的意志,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对我国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歌有极大影响。如曹植《美女篇》杜甫《佳人》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宋玉
是屈原以后著名的楚辞作家。
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九辩》一篇,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落拓不遇的悲愁和不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精品文档请下载)
《九辩》是一首抒情长诗,作者借自然景物抒发自己浓重的感情,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首创了诗歌中常用的“悲秋"的主题。(精品文档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