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1 页
⑵.抗结核药物治疗原那么: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按类治疗。
〔脑膜刺激期〕:约1~2周。有颅高压表现,颅神经障碍,局部有脑炎表现。①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呼吸、心率、血压与血氧饱与度。
c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 PEEP,不宜进展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
第 5 页
d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f头肩抬高 15-30 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导尿管。
g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h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i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j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
k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③.恢复期治疗。
a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
b功能康复治疗
c中西医结合治疗。
〔早期〕 临床表现符合以下6项中3项。
⑴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冷淡。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⑵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唇周、指趾发绀,皮肤花纹,四肢凉。如有面色潮红,四肢温暖、皮肤枯燥为暖休克。
⑶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脉搏增快。
⑷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需除外环境温度影响〕。
⑸尿量<1 ml/(kg·h)。
第 6 页
⑹代谢性酸中毒〔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感染性休克失代偿期 代偿期临床表现加重伴血压下降,收缩压<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 或<该年龄组平均值减2个标准差。即:1~12个月<70 mmHg,1~10岁<70 mmHg+[2×年龄〔岁〕], ≥10岁<90 mmHg。
6.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⑴液体复苏 充分液体复苏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措施。需迅速建立2条静脉或骨髓输液通道。条件允许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
⑵血管活性药物 在液体复苏根底上休克难以纠正,血压仍低或仍有明显灌注不良表现,可考虑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提高血压、改善脏器灌流。 多巴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莨菪类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硝普钠
⑶积极控制感染与去除病灶
⑷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重症休克疑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如流脑〕、ARDS、长期使用肾 上腺皮质激素或出现儿茶酚胺抵抗性休克时可以使用
⑸纠正凝血障碍 早期可给予小剂量肝素5~10 IU /kg皮下注射或静脉输注〔注意肝素钠不 能 皮下注射〕,每6小时1次。假设已明确有DIC,那么应按DIC常规治疗。
⑹其他治疗 ①保证氧供及通气,充分发挥呼吸代偿作用。可应用NCPAP,必要时小婴儿更需积极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以免呼吸肌疲劳。儿童肺保护策略及成人相似。②注意各脏器功能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③保证能量营养供应,注意监测血糖、血电解质。
第 8 页
分型:休克型、脑型、肺型、混合型。
治疗:
⑴降温止惊 可综合使用物理、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惊厥不止者, mg/kg 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次最大剂量≤10 mg〕;或用水合氯醛40~60 mg/kg保存灌肠;或肌注 苯巴比妥钠每次5~10 mg/kg。
⑵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⑶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首选20%甘露醇降颅压,~ l g/(kg·次)静注,每6~8小时一次,疗程3~5天,或及利尿剂交替使用,可短期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假设出现呼吸衰竭应及早使用呼吸机。
⑷抗菌治疗 为迅速控制感染,通常选用两种痢疾杆菌敏感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⑴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昏迷者应鼻饲。注意眼、口、鼻及皮肤的清洁,定期变换体位,预防坠积性肺炎与褥疮。
⑵密切监测生命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⑶病因治疗:抗细菌、抗病毒、抗结核治疗。
⑷治疗脑水肿、降低颅高压。
⑸控制惊厥。
⑹控制高热。
⑺呼吸循环功能的支持治疗: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予以人工机械通气。有休克时按休克治疗。
第 8 页
⑻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
⑼治疗并发症。
⑽康复治疗。
十、风湿性疾病
1、典型的急性风湿热 传统上采用1992年修订的Jones标准,其内容包括: ⑴主要表现:心脏炎,多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
⑵次要表现:关节痛,发热,急性期反响物〔ESR、CRP〕增高,P-R间期延长 ⑶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即咽拭子培养或快速链球菌抗原试验阳性,链球菌抗体效价升高。
如有前驱的链球菌感染证据,并有两项主要表现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