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5
文档名称: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doc

格式:doc   页数:5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doc

上传人:wo1230 2014/10/1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
(2006~2020年)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
二00九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土地利用形势与规划目标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6
第二节 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8
第三节土地利用指导原则 11
第四节规划总体目标与调控指标 12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 14
第一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14
第二节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布局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17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9
第一节耕地保护 19
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 20
第三节园地、林地与其他农用地利用与保护 21
第四节农用地利用与保护措施 22
第五章节约与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24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24
第二节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 25
第三节保障基础设施用地 26
第四节建设用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措施 28
第六章市区与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调控 29
第一节市区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29
第二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32
第七章改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34
第一节构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体系 34
第二节加强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35
第三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6
第八章县乡土地利用规划指引 37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设计 37
第二节市区外围乡镇用地规划 37
第二节当涂县土地利用规划指引 38
第九章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39
第一节重大工程用地安排 39
第二节重点项目用地安排 40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2
第一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总体控制 42
第二节完善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42
第三节深化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43
第四节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能力建设 44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坚定不移地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其他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紧临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辖三区一县,下设19个乡镇,市域土地面积1686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GDP)372亿元。近年来社会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多项人均指标位居安徽省之首。
随着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制定《马鞍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阐明了土地利用方针和分区管制规则,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方案,制定了规划实施保障措施,是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保障发展,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编制本大纲。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9年);
(4)《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5)《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32号);
(6)《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国土资发〔2006〕54号);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国土资源部第43号令)
(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
(9)《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
(10)《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11)《马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
(12)其他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等。
第3条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坚持耕地数量与质量保护并重,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
依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严控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