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感悟哲学魅力,引领精彩人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承德市第二中学 宋学诗
利用闲暇时间读了冯友兰先生著的《中国哲学被时代所抛弃。
但就是中国思想中也有很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东西,那就就是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孔子说“中不偏,庸不易”,谓之“中庸”。不偏不倚就是“中庸之道”的核心,后人对这一观点也加以运用,比如汉朝统治者的“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道,“外儒内法”之道,其实就就是对中庸的实践运用,不走极端,包容百家,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反观现在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实也就是对“中庸之道”的一种运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不偏不倚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庸之道可谓深入中国人心,中国人骨子都有“中庸”的影响。中庸之道总结起来就就是八个字“不偏不倚、坚持到底”。
古代中国注重中国与夷狄之分。但就是所注重的分野,不就是种族的不同,而就是文化的不同。传统上中国人把生灵分为三类:中国人、蛮族与禽兽,中国人就是其中最有文化的。依此瞧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明从未中断过。从民族主义的观点瞧来,中国已经被异族侵略统治过多次,例如蒙元与满清。秦当时也被中原诸国称为夷呢。在政治上,这些外族处于统治地位;在文化上,汉族处于统治地位。(近代泛滥民族主义,使得本来不就是问题的民族问题突然成为了问题)。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在中国知识界,提起历史学家陈寅恪,谁个不知?说到哲学家冯友兰,何人不晓?她们生活在20世纪,历史的阴云并没有让她们无遮拦地把学术之光尽情地散发出来,这样,她们把光芒留给了21世纪。今年初,陈寅恪的《柳如就是别传》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庄重地摆放在书店的显著位置,可就是有多少人知道这其中的一部作者就是在双目失明,一部就是在作者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呢?,我想到作为知识分子的哲学家的命运。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她就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她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就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篇》认为,最高的学问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就是哲学。
当然,以后要靠谁来振兴儒学呢?像朱熹这种饱学之土都完成不了,说到这个饱学,我就觉得知识太多了也不就是好事,就就是匠气太重,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与突破。我们的道家就认为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要忘掉知识,达到无知之知,这才就是最高的智慧。而智慧跟知识从来就没多大关系,您可以瞧到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比很多博士要有智慧的多。而如今的信息泛滥与欲望横流,人们越发的愚昧,所以说我不就是对我们古人的文化没有信心,而就是对当今的人类没有信心,当今哲学的进展几乎等于零。如今的我们跟动物园里的猴子或者跟饲养场里的猪没什么分别,假如明天人类灭亡,地球的明天绝对会更好。咱们古人一直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作为一个宇宙的公民,要意识到除了个人与社会之上,还有一个大全的整体,就就是宇宙,人要与宇宙融合为一体,归于永恒的天地之境。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