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9首
第279首[唐补132] 闻 笛 张巡 岧峣试一临,虏骑附城阴。
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旦夕更楼上,遥闻上,留下了他重彩的一笔。 再然后,率队北上。 想来张巡一定知道了贾贲的战况,所以没去宋州。2位英雄,豪气相同,仗义比肩,目标一致。 到了雍丘(今河南省杞县),2支队伍巧遇,而此时的雍丘,危在旦夕。 面对叛军的滚滚来势,雍丘县令令狐潮坐立不安,最后决定屈服。但手下们不答应,一狠心,将所有反对者全部捆绑,准备咔嚓。 生死攸关之际,贼军到了,有些慌乱的令狐潮忙中出错,扔下这些人不管不顾,直奔城外,迎敌投降。 令狐潮一走,捆绑们互解绳套,然后紧闭城门。令狐潮傻了,自己有去无回。 而刚刚入城的贾贲和张巡却大受欢迎,自然,贾贲成了首领。继续发狠,杀了令狐潮全家。 令狐潮急了,引兵攻城。至此,史上著名的雍丘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贾贲勇猛如故,率队迎敌,不幸身亡,无奈谢幕。张巡由二进一,走到了前台,责无旁贷,肩负重任。 现目前为止,张巡给我们的印象:超强的记忆、正直、豪气,以及凝聚力。 那么,他的智谋及军事才能如何? 细说。 首先,现在的张巡,手下多少人马? 加上贾贲的,总计2千多人,而令狐潮的兵力超过4万。不但数量悬殊,质量更差,看着手下的这些散兵游勇,张巡镇定自若,充满信心。 战例1: 起初的令狐潮小视张巡,围城的部队有些稀松,张巡抓住机会,派出一半人马,也就是1000人左右,冲击敌营。打得令狐潮溃不成军,四处逃散。 注意,张巡的此次出击,并不是集中兵力打一点,而是分成若干小股,大面积开花。这对于敌众我寡的局面,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妄为,但是,成功了。 读书人的智商统统地都不会太低,若想行之有效,关键是胆量。 战例2: 令狐潮气急败坏,第2天重来。这次,他改用楼车攻城。 所谓楼车,战车的一种,就是很高的那种战车,可以望城内虚实,可以与守城的士兵短兵相接,近距离搏杀。 张巡随机应变,变为火攻。将草成捆,浇上油,烧得敌军车毁人亡。然后再乘胜出击,令狐潮再落花流水。 这一仗,令狐潮险些成为张巡的俘虏,颜面尽失。 以上2例,不妄自菲薄,敢抓战机,这就是战争的意志力,超级感叹! 如果换成俗人我,与强大的对手碰撞,能保全已是万幸,哪还有心思反扑!? 而这种反扑,意义极大,在于它的威慑力,让对方以后不敢小视,赢得尊重。 此时的张巡,角色转换,他已不再是一个读书人。 突然想起了《易经》中的“履”卦。 该卦的卦辞:履虎尾,不咥人,亨。(咥dié:咬人。) 有这样窝囊的老虎吗? 再看该卦的六三乂辞: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眇miǎo:独眼。跛bǒ:瘸腿) 自不量力,既“眇”又“跛”,如果履虎尾,必然被咬。就像武夫与国君叫板的后果一样。 那么,整卦卦辞的“不咥人”,由何而来? 继续看紧接它下面的六四乂辞:履虎尾,愬愬终吉。(愬shuò:小心害怕的样子) 这乂与上乂(六三乂)之间没有过渡,直接就这2句,怎么就“终吉”了呢? 一定是经过了周密策划,知己知彼,有备而来,大胆而谨慎,唯有如此,才会“终吉”。 这就是“履虎尾”的资格,“眇”、“跛”之类,退避三舍。 扯远了。 战例3: 硬攻不成,令狐潮改变策略,准备思想瓦解。 一日,令狐潮来到城下,面对张巡,语重心长滴曰:“本朝危蹙,兵不能出关,天下事去矣。足下以羸兵守危堞,忠无所立,盍相从以苟富贵乎?” (蹙cù:紧迫。兵不能出关:指朝廷的军队不能出关救援。羸léi:瘦弱。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盍hé:何不。) 张巡微微一笑:“古者父死于君,义不报。子乃衔妻孥怨,假力于贼以相图,吾见君头于通衢,为百世笑,奈何?”(孥nú:子女。通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翻译: “古代,父亲如果被君王处死,出于道义,儿子不能复仇。今天你怀着妻子儿女被杀的怨恨,借助叛贼的力量报复,我好像看到了你的结局,人头被悬挂在四通八达的路上,被后人耻笑,感觉如何?” 令狐潮羞愧而去。 如此这般,几个月过去了。 出事了,因为没有外援,出现了持久战中的最大问题:粮草告急。 一日,张巡突然得知叛军的粮草即夜到达,机会难得,手痒难耐。可是,如何重大事件,敌军肯定会严加防范,重兵把守,该如何劫呢? 叛军的粮草水路船运,在城的北面沿河靠岸,左思右想之后,计上心来。 大张旗鼓地在城南造势,吵吵嚷嚷,人头晃动,摆出一幅俨然要冲杀决战的样子。令狐潮害怕了,调集了攻城的全部主力,在城南严阵以待,形成对峙。 等啊等啊,城内就是光打雷不下雨,急得令狐潮2手冒汗。 当张巡派出的劫粮部队从城北胜利凯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