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

格式:docx   大小:2,219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2/20 文件大小:2.1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

  大唐王朝二百多年,通过殿试,共产生了二百多位科举状元,虽然这些状元多出于王公贵族家庭,但是,封建的科举考试,毕竟也要选拔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出仕***,为大唐王朝的政权的方形点。这个点与天空中的北斗星的斗形,几乎完全相同。
  点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北极星就是一个点。北极星从地边上看去,绝不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辰,但是,天空中最伟大的自然奇观北斗七星,却是绕着它年复一年地旋转,从这一天象看,足见得这个点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恒星也在运动,即使是北斗七星的勺子造型,在几万年前也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但是,它们却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柳体字这个极其独特的斗形点,应该是柳公权从天的运行之道悟到了人道,更进一步悟出了书法之道。
  中国楷书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刚直中正的中国人。柳公权的楷书,把中国人的人品修养与天道的关系体现到了极致。我想,这也是从唐朝以后的中国楷书很难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走在世界最前列。国家的鼎盛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书法艺术人才也在其列。
  唐以后近1000年的时间,中国楷书始终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大家,并非不是后人不勤奋,而在于要想超越出古人在这个领域的思想境界,是极其不容易的。元朝时期的赵孟頫,虽然他的书法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但是,细观赵的书法作品,并不能深刻地震撼人心,这除了赵孟頫在书法上直追二王以外,还可以看出赵体书法的隶书味道,赵孟頫的楷书其结体基本是扁形的,用笔显得圆润,楷书写得极其熟练,后人多称赵孟頫书法媚气十足,骨力不足。我想这种媚气应该与赵孟頫作为大宋王室的后裔,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元朝中,不可能有自己显赫的地位,能够有一个安身之处就已经很不错了。
  赵孟頫虽然多才多艺,但不可能像柳公权那样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成吉思汗的大元朝对待赵孟頫绝不可能像大唐王朝的君王对待柳公权那
样的信任。赵若不圆滑处世,必有灭顶之灾。他也不可能将中原儒家”修身济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讲给成吉思汗来听。象成吉思汗这样只讲武功不讲文治的马上天子,赵即便讲得出来,大元功臣们也肯定听不进去。元朝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足以说明元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不足。
  楷书在大唐已经走到了极点,这并不是一个纯艺术问题,而是一个书法大师的思想境界问题。相对于柳公权,赵孟頫的学识也一定不会很差,但政治身份根本不可能与柳相比,也不敢在书法中显示出对元朝的不满。中国书法不仅是文字艺术,也是书者人品的体现。虽然柳赵都处于国家动荡的边际,但柳公权的的哥哥是大唐王朝的兵部尚书,而赵孟頫却是南宋八贤王的后代,和大宋王室关系密切。赵孟頫在思想深处与成吉思汗的元朝是格格不入的,在骨子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敌对的。两个人的身份截然不同,处世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在艺术上的体现,自然形成完全相反的风格。
  柳公权是大唐王朝的状元之一,深通儒家的学说,对佛教、道教的经典,也很精通,在国家处于动乱的边沿,如何做到明哲保身,是任何一个封建士大夫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一句老话,天动地动只要我心不动即可,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保持地位稳定的第一要素。只要我们仰脸探望天空,就会看到,只有北斗星始终在天空中旋转,而北斗星勺头的第一个星向前延伸7倍,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又叫天枢星,它高高地挂在北方的天空,古往今来,始终是北方的极点。而北斗星始终地绕着北极星旋转,年复一年,始终如一。我在耀县生活了32年,此处是柳公权的家乡,一年四季中,我们经常遥望天空,观看北斗星的旋转,只要能够准确知道勺子把指的方向,就基本可以知道今天是农历的某月某日 。
  中国的古人也是把中国、中原大地作为天下的核心,这里还谈不到《地球中心说》和《太阳中心说》的问题。中国的古人始终认为天比地大,否则君王不会叫作天子,《易经》里也不先有乾而后有坤了历代的封建士大夫也不会说让人效法天的运行法则了。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句《易经》里的话语,毫无疑问地教育后人要以天的运行法则作为修身处世的最高准则。我们知道天空中有日月星辰,日月除了运行外,月亮还有圆缺的变化,天空中的星辰也在运行之中,最著名的银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河,一年中也在时时改变自身的方向,而北斗七星,他的勺子星的形态,始终不变,并且始终不渝的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极星的至高无上,静止不动的自然特点,对中国古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地吸引力,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是每一个人修身养性时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中国古人在讲求修身济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之道中,曾提到要想修其身,必先静其心,那么,心之态必取法于天地万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