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梵呗的意义及起源.doc

格式:doc   大小:1,951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梵呗的意义及起源.doc

上传人:Alone-丁丁 2022/2/22 文件大小:1.91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梵呗的意义及起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梵呗的意义及起源
    《十诵律》云:如听梵呗,其利有五:一者身体不疲,二者不忘所忆,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声不坏,五者诸天欢喜。 相传昔时有僧讽诵《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天上的天神闻声,长跪合掌恭敬谛听,直待咒间所唱,称为中呗。《处世呗》(出《超日明经》)用于法事之后,称为后呗。
具体形式的记载,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赤山院讲经仪式》(卷二)云:讲师上堂,登高座间,大众同音称叹佛名,音曲一依新罗,不似唐音。讲师登座讫,称佛名便停。时有下座一僧作梵,一据唐风,即‘云何于此经’一行偈矣。至‘愿佛开微密’句,大众同音唱云——‘戒香、定香、解脱香’等颂。梵呗讫,讲师唱经题目……讲讫,大众同音长音赞叹。赞叹语中有回向词。讲师下座,一僧唱‘处世界如虚空’偈,音势颇似本国。 
此段记述文字非常生动逼真。
《云何梵》与《处世梵》元代尚流行(见《百丈清规》),但近世讲经,已改由《钟声偈》、  《回向偈》代替。
四、梵呗的意义
佛教认为学****梵呗有诸多功德,如:一、知佛德深远。二、体制文次第。三、令舌根清净。四、得胸藏开通。五、处众不惶。六、长命无病(《南海寄归内法传》)。所以自古名山大刹,于夏安居时,必定****唱颂,名为“学唱念”  (古之梵呗,今称“唱念”)。此外梵呗还具有止息喧乱,使法事
顺利进行的作用(所以又义译为止断或止息),所以,在讲经、课诵、受戒、礼忏等一切仪式中皆举唱梵呗,称为“作梵”  (《百丈清规》)。此外,大乘佛教更认为,弟子、信众以歌呗赞叹供养佛陀的功德甚大,如《法华经》云: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所以自古以来,歌呗颂佛,普遍流行。 
经律之中对梵呗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很多具体而生动的记述。如《十诵律》卷三十六记载,佛陀制戒不许比丘观听歌舞和自己歌唱,但却赞许跋提比丘作声呗,说声呗有五种利益:—、身体不疲倦。二、记忆深刻。三、精神不疲劳。四、保持良好的声音。五、通俗易懂。还有五种利益,前四项相同,第五是:诸天闻呗声,心中会非常欢喜。此双重五种利益,都是前四自利,后一利他,故知,佛陀之所以赞许声呗,是因为它有自利利他、自行化他的利益。这与世俗的观听歌舞表演有着鲜明的区别和本质的不同。
不过,对于作声呗诵经,佛陀并不赞许把音律搞得过于冗长繁琐。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尊者舍利弗有二弟子,出身婆罗门家庭。后来二人离师云游,由于二人出家前常****婆罗门歌咏声法,所以现在读诵佛经也沿用婆罗门的歌咏声法。但是,由于一人突然病死,剩下的一人,悲伤过度,致使很多经文都忘记了。他就回到舍卫国给孤独园,请尊者
“侨陈 ,如帮他温****经典。但他却认为尊者把经文诵错了,声音也拉得不够长,有所遗漏,于是告辞去找别的尊者——马胜乃至罗怙罗等,但都觉得人家诵的不对。最后到了亲教师舍利弗那里,同诵之时长引声韵,而舍利子的声音比他拉得更长他,自行化他”是佛教声呗的最重要原则——既有利于自己修行,同时也能利益众生,否则佛不赞许。
因为佛教的歌咏梵呗是出于一种深切的自利利他情怀和崇高的道德修养,所以往往具有强烈的、不可思议的感染力。据《贤愚经》记载:
波斯匿王……路由只洹……时只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痤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怪,顾问御者:何以乃尔?御者答言:  由闻呗声,是使象马停足立听。王言:畜生尚乐闻法,我曹人类,何不往听?即与群众,暂还只洹,到,下象乘,解剑,却盖,直进佛所,敬礼问讯……
经中所说的这位“呗比丘”就是阿罗汉善和比丘,虽然长相痤陋,但是所诵梵呗婉雅动人,乃至那些久经战阵训练的战象、战马路过附近,也都不肯继续前行而驻足静听,这是一种何等感人的景象!可见声呗之美善和的故事,经律之中多有记载,较详细的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唐义净译),文辞生动优美,意味深远,顺录于此,大家共赏:
尔时,侨闪毗有一长者,名曰大善,禀性柔和。其妇怀妊。尊者舍利子知彼腹胎终将受化,获胜上果,  因至其宅。时彼长者素者信心,求受归戒。从是已后数至其宅。曾于一时尊者独行,更无侍从,至长者处, 问曰:大德何固独无侍从?答言:贤首,岂当令我于草丛内得侍者乎?于仁等处方可获得,将为侍者。答言:圣者,若如是者,我妇妊娠,若生男子,  当与大德,以为侍从。报言:  贤首,愿儿无病。便舍而去。其长者妇经八九月,诞一男儿,形貌赢瘦,其声和雅。满三七日已,召集宗亲,为设欢会。其父抱子,从众乞字。众人议曰:此儿形貌赢瘦,音声和雅,复是长者大善之息,应与此子名曰善和。后渐长大,以至童年。
时,尊者舍利子于小食时,着衣持钵,入侨闪毗城,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