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世纪80年代日美汇率政治1997年7月2日,泰国央行宣布放弃实行了14年之久的美元联系汇率制度,改行自由浮动汇制。泰铢当日应声而贬20%,并由此引发一场席卷除中国大陆以外的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波。1那么一国应当如何决定其货币的汇率?应该用经济学的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研究这个问题呢?纯粹的经济学理论都还不能给出完美的答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学在其研究中提供的都是一些纯粹的理论模型。抽象掉了重要的人的因素,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分配后果,所以现在应该开始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相互冲突利益之间的集体选择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后果,意识到货币背后所隐藏的权力与利益。一、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中的双重博弈理论分析框架来解释关于汇率政治的问题。其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国内集团通过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以实现利益最大化,政治家则通过在那些集团中建立联盟来谋求权力。在国际层次上,各国政府谋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压力的自由,同时使外部发展的不利结果最小化。这两层博弈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行作用的结果。只要各国相互依赖,而且都是主权国家,那么政策制定者就不能忽视两个层次中的任何一层博弃。,在谈判手作为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政策偏好,只是谋求达成对他所代表的人有吸引力的协议。为方便分析,普特南把谈判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层次一,谈判代表之间讨价还价,达成暂时协议;层次二,每个集团内部就是否批准协议分别进行讨论。在现实中,预期结果非常重要。可能层次二的预先商谈和争论就已经决定了层次一的谈判立场。反之,层次二批准的需要必定会影响层次一的谈判。,获胜集合越小。其次是在利益偏好一致冲突和利益偏好不一致两种情况下,谈判代表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在国内利益偏好一致情势下,谈判代表在层次一赢得越多,协议越容易在层次二获得批准。谈判代表在层次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处理投票者的预期与谈判结果的落差。在利益偏好不一致情况下,谈判者面临的问题则复杂得多。第三是在不同集团和议题间的投票者参与率差异会影响获胜集合的大小。层次二投票者的参与积极性会随着议题的政治化而发生变化。政治化、公开化程度越高,获胜集合越小。二、案例::50年代―6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对美国的产品出口出口迅速增加,1955年日美之间爆发了第一次贸易纠纷,拉开了日美贸易摩擦的序幕。由于这一时期日本实施的是固定汇率制,日元汇率十分稳定,1949―1971年始终稳定在360日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70年代以后,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确立,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日美贸易摩擦开始进入频发阶段,为应对摩擦,美国在采取进口限制措施。同时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变,这无疑为日元汇率的变动提供了外部条件。截止90年代中期,日元兑美元的汇率都始终表现为在波动震荡中呈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时期美国并没有将贸易摩擦的重心转向汇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