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苏通科技产业园区规划
苏通科技产业园
企业简介
苏通科技产业园是我省沿海开发和跨江联动开发的重点项目,是苏州、南通两市跨江联动开发、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合作园区,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推广辐射的创新之区。园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
⑤ 生态优先
生态型是苏通科技产业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在土地利用方面,倡导“疏密有别”的建设布局,选择承载力较强的地块集中开发,反对蔓延式开发,留出更多自然生态用地,重视水域和滨水利用,开发中将保留80%左右的水体;在交通方面,将公交系统发展与城市开发相结合,开发强度越大的地方,离公交站点就往往越近。设计了完善的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方式的慢行系统,可以分流相当一部分的短距离通勤交通;在景观系统规划方面,注重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确保绿地的宽度和面积以保证大多数本地鸟类的活动空间,同时加强垂直绿化,保持绿化体系的延续;在能源利用方面,考虑开源节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在供水上,除了传统的水源,强调了对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包括雨水和再生水。在排污上,强调各类污水的别离,同时利用保持良好的湿地系统,提高水资源自净能力。
苏通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30万,根据中新双方专家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先进经验,将用10年的时间,开发建设成一个高科技、生态型、国际化、综合性的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
❤规划理念:
2、园区概念规划
园区总体规划图
园区用地规划图
① 建立知识经济时代以研发驱动产业、以软环境吸引人才的科技新城成长模式
从国际经验看,大学—研究机构—中试、生产—居住—商业—城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新城成长的基本模式,其发展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良好生活环境和设施的营造来吸引全世界的高科技人才和大学科研机构入驻,以科研和创新驱动产业,实现城市、科研和产业的互相促进。
② 继承历史文脉,塑造"十"字空间轴线
中国传统城市的设计原则表达在中心轴线,规划继承历史文脉,塑造南北和东西"十"字空间轴线,南北轴线依托团结河布局,没来将直通滨江地区,东西轴线依托沿海高等级公路布局。
③ 合理利用滨江岸线,生产与生活相结合,打造滨江新城
滨江岸线是基地的重要资源,应防止全部被工业和生产占据,未来应置换振兴华港机项目,为南通城市保留部分生活岸线,发挥其塑造高品质生态型滨江休闲娱乐城市公共空间的巨大价值,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滨江城市环境吸引全世界人才。
④ 建立东西两条高科技混合发展带
在东西两翼分别建立高科技发展带、强调大学、科研机构、公共设施和居住的混合,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⑤ 建设水网生态城市
立足基地水网密集的自然条件,水系整理与开发相结合,同时鼓励中水回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地源水源热泵技术利用等节能减排技术,建设水网生态城市。
⑥ 采用"TOD"模式,形成"区域—新镇—邻里"的中心结构体系
规划应依托南通规划地铁线和站点,采用"TOD"模式,公共中心于地铁相结合,形成"区域—新镇—邻里"的三级中心结构体系。
3、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园区用地结构图
园区的自然条件优势
一期用地范围内地势平坦,属于亚热带和温暖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其历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和东南风。其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地质构造属扬子准地台与江南古陆的交接部。紧靠长江,无暗沟暗塘。另外,一期地层以细砂、粉砂物质为主,夹有薄层粘土,强度较大。工程持力层在20米以下浅范围内,地基容许承载力一般为8-13吨每平方米,深层岩(55米以下)稳定。
园区内功能分区示意图
功能分区
在以上结构框架下,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关系,形成区域中心、新镇中心、居住新镇、综合科技发展区、滨江娱乐综合发展区、工业园等功能区。
工业用地方面,充分考虑了不同产业发展的特性,以集聚布置产业用地于东西两侧,可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动,保留振华港机已建工业用地。物流园布局在东部工业区中部道路通达,运输方便,实现铁路、公路和水运联运。综合科技发展区设置在居住和工业用地之间,由综合科技园、商务园及教育园组成,亦可视作为过度和衔接之用途。
商业方面,区域中心设置在基地中央,团结河东西两岸,沿江高等级公路南侧,辐射整个规划区,并往北部与开发中心联动发展;两个水岸新镇中心分别处于团结河与规划整理的景观河河畔,与区域中心形成联动发展,服务于基地规划区,表达本地的生态休闲特色。区域中心的北部分布有行政办公用地。
居住区,则充分考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