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课 宜昌从远古走来
教学目标:
,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自豪。
、历史事件,了解宜昌的根本线索和大概轮廓。
教学重点:
通过历史传说、历史事件,了解宜昌古代史的根本线索和大概轮廓。
教学难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宜昌第一位党员和党小组、北伐军进军宜昌、瓦仓起义和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的建立、长阳西湾起义创立红军。
新课导入:
1、理解中国共产党影响下的乡俗改进活动,了解活动背景以及措施
2、观看录像资料,思考问题。
宜昌的第一位党员和党小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3、了解瓦仓起义和瓦仓区工农革命政府的建立。
4、长阳西湾起义创立红军的创立时间、地点、主创人物。
5、课堂小结:
通过一周时间的学习,我们掌握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 行革命斗争,争取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中国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了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开展经济的道路。中国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
第五课 挫败日军的石牌保卫战
教学目标:
了解石牌保卫战的相关历史,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过程:
自由阅读。
了解日军侵犯武汉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并讨论。
了解石牌保卫战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并讨论。
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弄清中国抗战包括哪三个阶段?
小组讨论:其转折点各是什么?
教师小结
第六课 千古之谜悬棺葬
一、教材说明
本课的知识长廊探索了千古之谜——悬棺,介绍了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及它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追溯了它的起源,推测了放置悬棺的方法。磨坪乡地处秭归县西南部,素有“江南神农架〞之称,与鄂西巴东、长阳两县接壤,平均海拔 1200米。有悬棺群的那面峭壁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仙人洞。仙人洞位于磨坪乡杨林桥村二组的升坪河岸边,峭壁是秭归与巴东的分界线,有悬棺的一面属于秭归县,除此以外那么属巴东县。据考古学家介绍,由于年代久远,这个中国最大的悬棺群已无法找到一具保存完好的棺材,现仅能看到五六十个悬棺。后经考古队员科学考证,最终确认发现131副悬棺,并初步认定磨坪乡杨林桥村的悬棺群距今约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春秋战国前期猃狁(xian yun)族的一个部落居住在此附近,他们过着狩猎捕鱼种田的悠闲生活。如今,磨坪乡政府正在悬棺所在地开发旅游资源,在名为“三龙潭风景名胜区〞内,悬棺群成了游人们探险、科考的好去处。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悬棺这种奇特的葬俗及其它的传说、推测,知道中国最大的悬棺群——秭归坪乡悬棺群。
2、掌握三峡悬棺的五项发现。
3、通过推测悬棺葬的放置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被世人关注。课前可让学生查阅关于悬棺的资料,从感性上增强认识。教师也可在课前对悬棺现象作充分的了解,为上课做好准备。
2、书中图片过小,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多媒体直观展示悬棺现象。假设无多媒体,也可借助收集的图片和书中的图片分组探究,交流各自的发现。
3、课后“探究天空〞的悬棺葬方法,可以在了解悬棺现象和通读小资料的根底上,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亲手做做,看谁最有创意。
4、“交流平台〞中的习题答案为:
〔1〕、三峡地区悬棺墓葬群落有:风箱峡岩葬群、楠木园铁棺峡岩葬群、兵书宝剑峡岩葬群、峡江支流岩葬群、奉节草堂河悬棺群、巫山错开峡悬棺群、巫山大宁河〔巫溪〕段悬棺群、巫溪县大宁河段悬棺群、巴东县龙船河悬棺群、秭归县九畹溪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悬棺群、宜昌县〔现为宜昌市夷陵区〕晓峰悬棺群等。
〔2〕、哪些葬法最合理?以学生为主体,无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课文中提到悬棺群最高处的洞穴内有一捆绳索,现以证实为一采硝老人所为,并非古人放悬棺所用。
四、参考资料
所谓悬葬,其实就是将棺木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意思。古时人们会先将先人的尸身用麻布包裹,采用仰身直肢葬,然后将陪葬品置于脚下两侧,放在一副头大尾小的棺木中。棺木是用一整块的楠木制成,有房形棺、船形棺等多种样式,完成后再将棺木挂在悬崖之上又或置于峭壁上的洞穴中。
悬棺经过科学家鉴定,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二千六百余年的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一直到明代末期为止。古代行悬棺葬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源于古代的仙家思想,他们认为这样能把死者送入天堂,带有神学宗教色彩。而会进行悬棺葬的部族,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有僰人、僚人等。他们置棺的高度,一般距离水面十至五十米,最高的甚至到达一百米。而置棺方式那么有几种,分别为木桩式、凿穴式和利用岩壁间的天然洞穴、裂缝盛放棺木,目前保存的悬棺共有二百六十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