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毕飞宇小说的语言风格的嬗变摘要:毕飞宇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推拿》更是荣获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可以看得出,毕飞宇在文学创作的这片土地上,无疑是一位辛勤耕作的劳动者。本文聚焦于毕飞宇小说语言风格,从早期、中期、近期的作品出发,分析其语言方面的特点,揭示其语言从生硬刻意到成熟灵活的过程。关键词:毕飞宇;语言风格;嬗变作者简介:马刚(1988-),男,辽宁铁岭人,文学学士,辽宁大学亚澳商学院研究实习员。[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01在语言艺术上,毕飞宇就像是一名独具慧眼的雕刻家,虽然也经历了早期的不成熟,但在进入成熟期后,他的语言艺术风格便表露无遗,为我们雕刻出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文学艺术品。一、早期:刻意、斧凿的语言毕飞宇早期作品以《孤岛》《楚水》《叙事》为代表,它们有各自的特点,但却在语言风格上统一展现出了毕飞宇此时的特点:竭力用语言去承2载那些宏大的历史、哲学、人生画面。毕飞宇在行文过程中,一边叙事,一边议论,有时这些议论仿佛大坝里蓄存的水,一旦开闸便汹涌而出。问题在于,这些议论虽然富有哲理、充满智慧,但却一直像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先锋派诗歌,以至于回归文本之后,反倒让读者感觉到消化不良。因此,毕飞宇早期作品中的语言难免透露出一种刻意的,斧凿的气息,叙述语调总是很庄严端重,书生气很浓。这显然是毕飞宇早期创作中过分的语言功利化认识的一种表现,也由此产生出了一种“炫技”的遗憾。二、中期:诗化、自由的语言从《哺乳期的女人》开始,毕飞宇开始自觉地克服语言放纵的缺点,想要摆脱长篇大论的说教倾向,语言风格上更加注重直白与明亮的表达。《哺乳期的女人》这篇作品的语言清新淡雅,颇有些诗的韵味,很值得去把玩欣赏,因此它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的青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哺乳期的女人》中有一段叙述:“旺旺没事的时候坐在自家的石门槛上看行人。手里提着一袋旺旺饼干或旺旺雪饼。旺旺的父亲在汇款单左侧的纸片上关照的,‘每天一袋旺旺’。旺旺吃腻了饼干,但是爷爷不许他空着手坐在门槛上。旺旺无聊,坐久了就会把手伸到裤裆里,掏鸡鸡玩。”这种诗化的语言风格,究根揭底是对废名、沈从文、汪曾祺这一脉的借鉴与继承。他们都追求一种田园风格,追求小说语言和意境的诗化,不以客观、精致、传神的写实为为目的,小说也不会容纳严肃的、严峻的思想,更多的是表达自身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宣泄自身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意3志,具有突出的写意特征。除了语言的诗化风格以外,这时期毕飞宇的作品还显现出一种更自由、放松的叙述语调,代表作品是《青衣》,久居城市的毕飞宇对于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有了切身的了解,《青衣》也正是对都市人物欲横流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反讽,这种不经雕琢的大白话同样也是对早期庄严宏大、精雕细琢叙事的一种反叛,颇有些豪放的风格,口语、幽默色彩也大大加强,读者阅读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没有什么障碍了。三、近期:成熟、灵活的语言经历了早期和中期的毕飞宇,在近期进行了一种新的话语实践,即把创作的视角从城市拉回了农村,创作了《玉米》《平原》等一系列乡村题材的作品,其叙述技巧更加挥洒自如,语言风格也终于趋于成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语言的陌生化的倾向。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