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鲁迅作品中“偷”的背后摘要:鲁迅先生作品言近旨远,用字奇巧,一“偷”字便写活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现从《社戏》、《故乡》和《孔乙己》中择例分析,一起领会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关键词:鲁迅作品;“偷”;人性作者简介:曹珊平,中学一级教师,就教于江西省余干二中多年,执教期间深受学生的喜爱,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1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人性的淳朴无私在《社戏》中有“偷豆”的情节,赵庄看戏夜航归来,伙伴们偷豆煮豆,趣味无限。解读其中的韵味需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为什么偷?农家少年他们陪着远客“迅哥”从平桥村摇着大船,到赵庄看戏,在月夜归途中,他们感到疲乏,想着偷点罗汉豆煮着吃。2、谁提议的?“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桂生为什么想出这个主意?可以联系前2文托桂生买豆浆喝却没买到有关联。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孩子们热情好客的品格,以及彼此间真诚的友谊。3、偷谁家的?文中有与“偷”相关的两句对话。“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出自孩子之口,他们知道背着大人们来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一点也不避讳“偷”这个字眼。坦荡热情,友善无私的伙伴们,对“我“这样尊贵的客人,童性大发,较之前面钓虾照例给我吃的优待有过之而无不及。4、你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偷“豆”行为?(1)从民风上来看,江南水乡的民风淳朴,正如《故乡》中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在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这反映了如画的江南水乡好客的淳朴民风。(2)从动机结果上来看,文中阿发说要摘自己家的,“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各又偷了一大捧”。“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被偷了的六一公公言辞之间并非责怪孩子们的“偷豆”行为,只是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何况他还又特意送来了罗汉豆,展现故乡的人情美。二、人性的卑劣贪婪3《故乡》写“我”回乡搬家的见闻感受,对镇上人们顺手牵羊、贪图小利的自私行为的描写有两方面:(1)借母亲的介绍来揭示镇上“这些人”爱占小便宜。“这些人又来了。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这些人”表明不是一个,而是有很多。“又”来了,不是偶尔来,而是常常来,来必有所图有所获。他们以“买木器”为名,顺便捎带看上的东西,撕下乡里乡亲的几分薄面,几分明偷暗抢,肆无忌惮。大萧条下的镇上人们由是变得粗俗,自私。(2)侧重对杨二嫂进行刻画。杨二嫂是鲁迅笔下“偷”得最理所当然的一个人。昔日的“豆腐西施”今日的“细脚伶仃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逻辑荒谬,满怀不平,似乎别人永远欠她,边说边走,顺手捎走了一副手套。文中写到“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来个碗碟来,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有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母亲的寥寥数语,作者的寥寥几笔,活画出庸俗势利、卑劣无耻的市井小民可憎形象。灰堆里的碗碟,已成了心尖上的刺,明里暗里,贪图小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