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峄山刻石》《菜子侯刻石》.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峄山刻石》《菜子侯刻石》.doc

上传人:夸客客 2022/3/19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峄山刻石》《菜子侯刻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峄山刻石》《菜子侯刻石》
作者:

《峄山刻石》,分《(西)峄山刻石》和《(东)峄山刻石》(图1)。邹城市东南十公里处的峄山,自古享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峄山刻石》《菜子侯刻石》
作者:

《峄山刻石》,分《(西)峄山刻石》和《(东)峄山刻石》(图1)。邹城市东南十公里处的峄山,自古享有“邹鲁秀灵”“岱南奇观”的美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群臣东巡峄山,他站在山顶俯瞰山下城池,顿生君临天下的感觉,便命丞相李斯撰文立石,颂扬其一统天下的功德,这便有了秦始皇五次东巡七块记功碑的第一块——峄山碑。秦二世东巡时,又在碑上刻了二世诏书。秦二世即位后,李斯又陪他登峄山,二世下了诏,指出颂词中称其父亲为始皇帝,自己是皇帝,加以区别,仍当丞相的李斯又书写了刻在石上。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途径峄山时命兵士把碑推倒。由于李斯小篆天下闻名,峄山碑虽倒,但前来慕拓者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迎来送往,疲于奔命,便聚薪将碑烧毁,碑被烧毁后,后世又多次摹刻。唐代曾将原保留的拓片传刻于枣木板上,后来枣木板不知去向。杜甫曾在《李潮八分小篆歌》评价唐代慕刻本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他这种看法遭到北宋大词人苏轼的反对,他在《孙莘老求墨妙考诗》中说:“峄山传刻典型在,干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論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对传刻的峄山碑杜贬苏褒,各成一家之言,成为千古佳话。
宋元祜八年(公元1093年),邹县县令张文仲,按北海王所藏的峄山碑旧本,命人摹刻于县衙门。公元1292年,邹县县尹宋德因惋惜碑文残缺不全,又令工匠重新砻石摹刻。宋代摹刻碑现存于西安碑林,称《(西)峄山碑》。邹城博物馆珍藏的这块石碑是元代(公元1292年)摹刻的,称《(东)峄山刻石》,刻石为长方体,,,四面刻字,书法笔画婉转圆润,字形严谨工整,以“玉筋篆”名誉天下,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的汉字书体,后世称为“秦篆”,它对研究秦代政治、文字及书法艺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菜子侯刻石》(图2),又名《菜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菜子侯赡族戒石》等,西汉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原石在山东邹县卧虎山下,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移置孟庙,现存山东邹城博物馆。《菜子侯刻石》不大,字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