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52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3/27 文件大小:5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小说天地)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抓住小说要素,理解小说特点,体会小说思想和艺术魅力。
过程和方法:学****时注意从人物描写入手,抓人物特征,概括人物性格特点,联络背景,理解主题,悟出其社会和人生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解题。
  ,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挖苦,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线索,学生结合课文考虑后答复。
  明确: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目光来对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此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构造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非常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考虑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效劳.
  五、引导答疑。
  “大约”还是“确实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
  六、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提醒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七、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教学目的
   
蒲柳人家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理解刘绍棠和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和精神风貌。
才能目的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的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妙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兴趣。
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方“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我们学****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