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即当自我受到外界的人或者是环境因素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 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 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 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代偿、抵消、升华、幽默和认同的 11 种形式。自我防御机制的提出关于自我防御机制,首先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后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她的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中强调“每一个人, 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的某种行为或言语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全部防御机制中的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组成成份。”只要能够运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平衡, 而没有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 那就不能看作是病态。只有在不适当的时机, 不适当地应用防御机制以致不论在自己内心安宁方面还是与他人的交往方面都和他的生活不相称、不相和谐时才可以称之为病态。如果一个人对任何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不愉快情感都做出刻板的、不加选择的、公式化、自动化的防御反应,便可以认为他是患了神经症。自我防御的常见种类: 自我防御机制有很多, 可给予不同的分类。如成熟性防御和不成熟性防御、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等等。现将几种常见的防御机制介绍如下: (1) 否认, 是指对某种痛苦的现实无意识地加以否定。由于不承认似乎就不会痛苦。鸵鸟把它的头埋在沙子里就意味着不可接受的东西不存在, 否认正是如此。一个心爱的人已死亡, 可仍相信或认定他还活着或即将回来, 甚至还为他做些什么; 一个癌症病人可否认自己患了严重的迫近死亡的疾病, 尽管他也可能就是一位通晓该疾病的知名度很高的医生。这一过程可使一个人逐渐地接受现实而不致一下子承受不了坏消息或痛苦。的确是一种保护性质的、正常的防御。只有在干扰了正常行为时才能算是病态的。(2) 压抑, 是指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抑制到无意识中去。它虽不能随意回忆, 但可通过其他心理机制的作用以伪装的形式出现。如对痛苦体验或创伤性事件的选择性遗忘就是压抑的表现。(3) 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 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合理化有两种表现:一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二是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 就说柠檬是甜的。两者均是掩盖其错误或失败, 以保持内心的安宁。(4) 移置, 是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如“替罪羊”)。这时虽然客体变了, 但其冲动的性质及其目的仍然未改变。在心理治疗中, 情感的无意识移置既是移情的基础,也是反移情的基础。(5) 投射, 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 投射)于客观或别人。这在婴儿可认为是相对正常的, 在成年人则可由于极度地歪曲现实而成为偏执妄想。(6) 反向形成,是指对内心的一种难以接受的观念或情感以相反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如一个有强烈的性冲动压抑的人可积极参与检查淫秽读物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