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大变量变薄引伸、翻边工艺(精).doc

格式:doc   大小:9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变量变薄引伸、翻边工艺(精).doc

上传人:泰山云雾 2022/4/4 文件大小:9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变量变薄引伸、翻边工艺(精).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则翻边高度

hf : hf=H-hy+r=35-18+6=23
根据冲孔翻边求底孔直径公式作近似计算:
d=D+-2hf
=59+×

6-2×3
=
则翻边高度

hf : hf=H-hy+r=35-18+6=23
根据冲孔翻边求底孔直径公式作近似计算:
d=D+-2hf
=59+×

6-2×3
=
取翻边底孔直径

d=20

,这时其翻边系数
k0=d

D= 2059

=
对照采用球形凸模翻边、 冲模冲孔时低碳钢的极限翻边系数 kmin 为 ,显然 k0 仍超过极 限 kmin ,
但已比较接近。至于可能出现的开裂倾向,可以采用局部回火工艺加以解决。
引伸工艺的确定
对于一般单件圆周工件来说,一次达到引伸高度 hy=18 并非难事,但对于这种连续多个排列 情形的
工件来说是相当不易的,因为引伸部位周围已不能自由延伸,从而会导致开裂。
设想分二道引伸工序达到所需高度。 为达到最大限度利用翻边孔底部周围材料厚度, 使二道 引伸均匀
利用周边材料厚度的目的,将二道引伸工序的凸模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和直径 (见图 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第一道引伸模尺寸相对较小,冲头圆弧半径
16。实践证明,其引伸深度一次达到 16
次达到 15 ,第三次达到 16。

R 较大,目的是使翻边底孔周围材料得以延 伸,深度要达到
也可能会产生开裂现象,故须分三次 完成:第一次达到 14 ,第二
第二道引伸凸模尺寸放大, 且成锥状, 比较接近工件成品时底部的形状,以延伸。此时第一道引伸时的圆弧部位则展平为平台状待冲孔翻边。第二道引伸后

目的是使翻边孔底 部材料得
即达到预定引伸高度
hy=18 。
至此,变薄引伸工艺已确定,即:
引伸一:凸模球状,高度 16( 分三次完成:分别达到 14、 15、 16) 。
引伸二:凸模锥状,高度 18 。
翻边工艺的确定
经二道引伸后其凸形高度达到 18 ,则后续工序也可确定,即:
(3) 冲翻边底孔 孔边局部回火 (5) 翻边 (6) 收口 (7) 扩口
其中收口、扩口为整形工序,使工件形状能准确符合图纸要求。此时,其翻边高度、形状已 满足图纸
尺寸要求。
中心节距及弯曲问题
在连续排列系列翻边孔的变薄引伸加工时,会出现中心节距收缩问题。其收缩程度随材料特 性 、引
伸深度、上下模具对位偏差及模具压紧力不同而变化。 在第一道 3 次、第二道 1 次共 4 次 的 变薄引伸中,
总收缩量可达到每个节距 ~ ,总长范围 19 ~ 28mm 。其中,以首次引伸 收缩量最大,可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