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5
文档名称: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doc

格式:doc   大小:11,728KB   页数:27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doc

上传人:na2021 2022/4/4 文件大小:11.4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1/275页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1年4月
信息化建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上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然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赴较晚,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我国全面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快速提升高校服务水准与综合实力已迫在眉睫。原有管理软件越来越难以适应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越来越多的高校深刻认识到,构建一个完整的、先进的、实用的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刻不容缓,而且将直接决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成败。
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为决策服务,实现高校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是全面推进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快速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根本保障。谁率先抢占了现代教育管理的制高点,谁就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夺取先机之利。
芜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针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提出了适应现代高校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即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在建设方案中,提出为高校构建数字校园提供先进的基础架构,包括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与公共数据交换;为高校构建数字校园提供全线的应用支撑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科技管理、学生综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学报管理、体育运动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一卡通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信息平台、教学评估管理、研究生管理、成教生管理与留学生管理等。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6/275页
数字化校园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课件、素材)到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娱乐)的全部数字化,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为了配合学校的二次创业,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以期达到从分散应用向集中应用转化,从固定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化,从部门级应用向校级应用转化,从信息管理向信息服务转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校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是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数字化环境建设实现了教学、德育、科研、管理及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才培养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深刻变化。对学校来说,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将促使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办出学校的时代特色;对老师来说,通过参与数据化校园建设,进一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须的知识和技术,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质量的大事,更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证,因此,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国内外建设现状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1997年初步建成校园网的高校仅有10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面收取学费,学分制逐步推行,教学资源需求剧增,资产设备日益庞杂,科研项目不断增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职工岗位竞聘、津贴定级全面推行,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数字化校园规划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6/275页
面对这一挑战,各高校纷纷启动并加快了数字校园建设的步伐,所有高校相继都接入了Internet,绝大部分高校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主干网络达到100M甚至1000M,高校信息化体系初现规模,为管理软件的应用提供了硬件平台;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很大;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信息化的内容建设逐渐丰富。为了改进高校管理手段,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主管部门曾先后配发过一些管理软件,不少高校也自行研发过一些管理软件,对推动高校的信息化管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经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后,许多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功能不完整,未能涵盖各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