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索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选择血管,术后正确护理,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堵塞,脱出,断裂等。结果:经临床观),置管后作好记录,记录穿刺导管的名称,批号,型号及长度
臂围,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穿刺是否顺利,穿刺局部出血情况,感染情况及置管日期。
导管冲洗及封管!每次静脉输液给药后以及每次输血、血制品或TPN等高黏滞性药物后,或采血后必须立即用生理盐水冲管,冲管必须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以防压强过大而致导管断裂,采用脉冲方式冲管#再以10-100U∕ML的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治疗间歇期应每周冲管封管
1次,更换肝素帽一般每周更换肝素帽一次,在肝素帽可能损坏时或经肝素帽抽血后或任何原因取下肝素帽时均应更换肝素帽,更换敷料!为预防感染,在无菌条件下穿刺置管后24小时内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1次,但在敷料松动、潮湿时需及时更换,更换敷料时,应严格在无菌操作下,洗手,戴手套,口罩,一手固定导管的连接器#另一手将敷料向穿刺点上方(由下至上)揭下,避免导管脱落,维护记录。详细记录:维护的过程,包括时间,上臂臂围,导管体外部分长度,冲管液体及用量,冲管封管方法,导管通畅情况等。
4穿刺点局部的护理
穿刺点局部的观察: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液体渗出或者水肿,触摸穿刺点周围有无疼痛和硬结,以便及时处理。观察导管有无发生移位,如果导管脱出,不可随意向体内插入,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如果发现导管内移,可根据插管时体内记录长度将内移部分拉出。穿刺点局部变化的处理:对于局部红肿的患者,消毒穿刺部位后予紫外线治疗仪照射,每日+次,每次15-30分钟,
5、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5.1静脉炎PICC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多发生于1-7天,包括机械性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临床上以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最高,多发生在48-72小时「1-2」。预防:穿刺前仔细评估和选择静脉,尽量选择直且易于穿刺的静脉,以贵要静脉作为首选,置管时动作缓慢,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穿刺后上肢作适当活动,避免压迫穿刺侧肢体,冲管时注意压力及速度,必须使用10ML以上注射器,采用脉冲方式注入生理盐水正压封管,以防止损坏导管和血管内膜及瓣膜,从而发生静脉炎。尽量选择较细的导管,置管后前
5天,每天给予局部湿敷3-4次,每次20min,可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输入强刺激性药物时要加大稀释量,降低药物浓度,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处理:PICC置管后4-7天在穿刺点上方5-7CM处,沿血管走向发热,发红,轻度肿胀,疼痛,出现条索状硬结时应嘱患者抬高手臂,避免激烈运动,局部给予金黄散调蜂蜜外敷,并用纱布覆盖,以免污染衣物,3-5天后症状可消失,对已经出现的静脉炎,可用冷紫外线照射局部1次∕天,每次15-30min,在照射后6小时局部持续湿敷硫酸镁连续+周,症状可以消失。
、水肿原因:穿刺针过粗而置入导管过细;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局部反复穿刺。预防:病人血管情况好,穿刺针应与导管相适应;剧烈频繁咳嗽时可用手指按压在穿刺点,防止因静脉压增高而渗血「3」;置管前常规检查凝血功能,穿刺后按压穿刺点2~3min,凝血机制较差者按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