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是经遗传获得,能传给下一代。包括:
屏障结构:皮肤黏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物稍小。
++ 液体半澄清,稍显浑浊,但仍可见明显
凝集块。
- 液体浑浊,无凝集块,轻摇试管,有细菌
呈线状浮起。
结 果 观 察
效价:抗原抗体反应时,发生明显反应的最高血清稀释度,又称滴度 。
凝集效价:凝集反应时,出现“++”凝集现象的最高血清稀释度。
血清的凝集效价
思考题
根据试管凝集反应的结果,一份免疫血清的效价是 1:320 ,另一份是 1:1280 ,哪一份免疫血清中抗体的含量高?
(二)沉淀反应
实验原理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血清蛋白、组织浸出液等)与特异性抗体在体外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称为沉淀反应。参与反应的抗原称为沉淀原,抗体称为沉淀素。
实 验 方 法
方法:
(1)加入已知抗血清
(2)加待测抗原于抗血清层上面
(3)置室温15分钟
结果:阳性-白色沉淀环
定性试验
步 骤:
取3支沉淀小管
每管加入适量抗人血清
分别加入人血清、牛血清、
静置3—5分钟,观察结果
抗原在含抗体的生理盐水琼脂介质中扩散的一种方法。
结果:孔周围形成白色沉淀环
(1)基本原理
在含有特异抗体的琼脂板中打孔,并在孔中加入定量的抗原,当抗原向周围扩散后与琼脂中抗体相结合,即形成白色沉淀环,其直径或面积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同时用标准抗原或国际参考蛋白制成标准曲线,即可用以定量检测未知标本的抗原浓度(mg/ml 或U/ml)。
应用这一实验方法可检测正常人群或患者血清中IgG、IgA 及IgM的水平。
(2)实验材料
2%离子琼脂或生理盐水琼脂(%的生理盐水, % NaN3)。
标准马抗人IgG血清(抗体)(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工作标准参考蛋白(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PBS (,).
打孔器(孔径3mm)及打孔模板
微量加样器
湿盒(容器内加湿纱布或泡沫塑料)
已制备好的含有1%马抗人IgG抗体的琼脂板
稀释的单人份待检血清标本(浓度分别为1/30、1/40和1/50)
(3)实验方法
标准曲线的制备:示教
1.按照玻片的大小,准备制做琼脂板所需要的1%离子琼脂。首先分装其1/2量的2%盐水琼脂,例如,用普通载玻片制做时需1%离子琼脂4ml,在分装2%盐水琼脂时即为2ml。溶化后置56°C-60°C水浴中平衡温度备用。
2.稀释抗体,,终浓度为抗体效价的一倍。例如,血清效价为1/140,原浓血清即应按1/70稀释。并分装试管,其分装量应与2%盐水琼脂量相等。
3.制备琼脂板:将已稀释的抗人IgG抗体于56°C水浴中预热约半分钟,再倾注于已溶化并维持56°C-60°C的2%盐水琼脂管中,用拇指将管口堵紧。翻转试管1-2次,将抗体与琼脂混合均匀(注意:抗体与琼脂混合时切勿产生气泡),即刻倾注于玻片上,待凝固后即可。
4.打孔:将琼脂板置于模板上,在同一直线上用打孔器打孔5个,孔距10mm。
5.稀释不同浓度的标准参考蛋白(工作标准):应根据制品说明进行稀释,例如:工作标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IgG为100单位/ml,,其稀释范围为1/10、1/20、1/40、1/80及1/160。
6.加样:将已稀释的不同浓度的工作标准蛋白依次用微量加样器每孔加入10ul。(注意:每一稀释度均应更换塑料吸头)。
7.将加样的琼脂板放湿盒中,置37°C温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
8.用量角规测量并记录沉淀环直径,然后以沉淀环直径为纵座标,以标准参考蛋白量(单位/ml)为横座标,绘制成标准曲线。
人血清中IgG正常值的测定
1.将已制备好的抗体琼脂板置打孔模板上,每一琼脂板可打孔4个(孔径3mm,孔距10mm)。
2.将单位正常人血清用PBS分别作1/50稀释。
3.用微量加样器分别取1/50稀释的单人份血清标本10µl加入孔中,每份标本应各加两孔。
2.作好标记放湿盒中,置37°C温箱,24小时后观察结果。
(4)实验结果
测量各份标本的沉淀环直径并记录结果,然后用标准曲线测出每份标本所含IgG的量(U/ml,),并换算为mg/ml。
(5)注意事项
1.在制做标准曲线时,为尽量减少误差,至少应做两份以上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