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一、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基本回答,哲学又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与哲学基本问题基本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产生了无神论和有神论。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四、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人完全认识。五、物质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六、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意识的作用 P56 : 1.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七、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又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八、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P31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识,只存在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九、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自然界、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