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文学名著导读.docx

格式:docx   大小:48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学名著导读.docx

上传人:63229029 2017/3/9 文件大小:4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学名著导读.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文学名著导读复****资料罗贯中《三国演义》内容概要: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以描写战争为主, . 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 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 既有情节, 也有兵法韬略。《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 才进行再发挥, 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 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 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主要人物刘备刘备( 公元 161 年-公元 223 年6月 10 日), 字玄德, 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 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政治家, 史家又称他为先主。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 而后参与***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刘备早期颠沛流离, 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 但其弘毅宽厚, 知人待士, 百折不挠, 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 自己做事“每与操反, 事乃成尔”。公元 221 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 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 223 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 63 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4] 孙权孙权(公元 182 年-公元 252 年5月 21 日) ,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其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其兄孙策遇害后, 孙权承父兄之业, 保有江东, 成为一方诸侯。曹操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孙权先后两次出兵镇抚了山越,稳定了江东六郡的局势。公元 20 8 年,率大军亲征黄祖,夺得江陵,复与刘备联合,获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 211 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 亲率大军伐吴。孙权一方面以陆逊为大都督迎战, 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称臣, 被曹丕拜为吴王,次年三月大破蜀军。公元 252 年病逝。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事例, 给读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独特、胆识过人、治国有法、治军有方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曹操曹操(公元 155 年-公元 220 年3月 15 日[8])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名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黄巾军起义爆发时, 任骑都尉, 参加剿除黄巾军。从建安二年到十六年 2 ( 197-211 年) ,先后用兵打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统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诸葛亮用火攻战败。建安二十一年, 受封为魏王, 四年后, 病死于洛阳。[9] 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 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 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罗贯中将来自雅、俗两个不同层面的文化融为一体,并按自己的主体认识、价值观念和艺术好恶加以扭合, 从而使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蕴涵。在《三国演义》中, 既有上层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光, 又沉淀着广大、深沉的民间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国兴亡史, 同时也是一部民众眼中的政治、军事史。[13] 因为素材大部分来源自民间,固然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也为写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它们进入小说文本时, 伴随着不同思想及不同审美趣味的渗入。而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并不总是一致的, 甚至可能互相冲突, 这就对写定者的创作构成了严峻的考验。罗贯中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妥善地处理了民间情感与良史精神的关系, 并独出机杼, 创造出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力的艺术世界。[13] 三国史事的历史著作不仅为《三国演义》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时历史意识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学意识也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和基本倾向。求实传真精神与经世意识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征, 体现在史书编撰中要求编撰者必须采取客观的态度, 同时又重视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探求,以达到“资治”、教化等目的。这些特征在《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