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18课  疑心和学问
一、教学目的
1。 理解顾颉刚,积累和本课相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认识疑心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论点、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认识
明确: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精读课文3~5自然段,然后探究:
1.第3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引出下文,
根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议论这个问题。
②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化。这段讲学问的根底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根底,内容深化了。
③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阐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2.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疑心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疑心精神对待,第⑤段那么说“我们对于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疑心”.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阐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④段侧重说疑心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疑心思索的三个步骤和目的:“因疑心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疑心'‘思索’‘区分’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精读课文6自然段,然后探究:
1.作者在阐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展的?
明确:第1句提出论点,第2~3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疑心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疑心、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6~10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比照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创造,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假设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创造,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举例说明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请列举论据,并结合原文进展分析。
1.举例论证。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精品文档请下载)
如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疑心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屡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疑心的必要性和怎样以疑心精神做学问。(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6段为了论证“疑心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根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那么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如第5段用关于“疑心"“思索”“区分”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疑心”。(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疑心也是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根本条件”.(精品文档请下载)
3。比照论证。如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说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管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考虑,不应当随随意便就信了”之因;(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5段“因疑心而思索,因思索而区分是非;经过‘疑心'‘思索’‘区分'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那么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说明“我们对于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疑心”的重要性;(精品文档请下载)
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说明为什么“疑心"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根本条件”;(精品文档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