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佛崖初级中学 汪东
2019年5月19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识记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佛崖初级中学 汪东
2019年5月19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识记词中的字词。
才能目的: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德育目的: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难点:理解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看过《非常6+1》节目吧,其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一个人比划另一个人猜,比方妈妈比划女儿猜,老公比划老婆猜,朋友比划同学猜等等。今天我就和同学们来一起玩玩这种游戏,我用语言描绘,同学们来猜一个人。
老师:有一位北宋文学家,戴着高高的帽子,留着长长的胡须,持卷泛舟赤壁,留下《前赤壁赋》,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他优秀作品很多,他是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弟弟一门三文豪都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他和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他是谁呢?
学生答复.
老师:对,《水调歌头》。出示课件1
(二)、理解作家生平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今属四川)人。北宋最为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弟苏辙合称“三苏", 和辛弃疾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苏轼当时正被贬为密州太守,苏辙也因和变法派意见不合,,自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苏轼中秋畅饮,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抒怀思亲的词。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 清代 胡仔"
赞语说明此词有极高的文学地位。
(二)、诵读欣赏
1、老师泛读,强调生字词。
2、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理解全词的内容.
4、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老师评价。
(三)、作品赏析、解读诗意
1、创作背景:(小序讲解)
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 苏轼和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仍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 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斥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2、文本解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月中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