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1 白杨礼赞.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 白杨礼赞.doc

上传人:nracyx 2022/5/5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 白杨礼赞.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 白杨礼赞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积累优美的语句.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过程和方法
1.明确本文的抒情线索及由景到树、由树到人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语句蕴而写白杨树,自然也不失为一篇描写风物的佳作,,是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使文章有了更深的意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5.在文中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答案例如: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自然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精品文档请下载)
6.仔细阅读全文,尝试着给全文划分构造层次。
答案例如:第一部分(1):点明主旨,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总起全文。第二部分(2~4):描写西北高原的宏伟景象,(5、6):详细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提醒其内在气质,赞颂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严密、不屈不挠的精神。第四部分(7、8):歌颂白杨树朴实的风格和内在的美质,由树及人,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再一次赞美白杨树。(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西北地区“极普通"的白杨树。它高大笔直,,不屈不挠地对抗着西北风,就像坚强不屈的北方军民,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同反动权利做斗争,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懈努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练****设计
请完本钱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br/>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结合原文中的语句简要分析。
答案例如::“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新课导入
本文是一篇运用借物喻人手法写作的文章,文中用象征的手法将坚强不屈的北方军民和力争上游的白杨树联结起来,让读者在体会白杨树品格的过程中也对北方军民有一个正面的认识,由此感受到作者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和赞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自然段中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精品文档请下载)
答案例如: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的,所抒发的感情是由浅入深的;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精品文档请下载)
2.第5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白杨树的?
答案例如:第5自然段一开头,作者就用“力争上游”点明白杨树的外形所表达的精神气质。接着连用两个“笔直”:树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树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后由“形"进一步深化到“神”,高度赞扬了白杨树“努力向上”“不折不挠”的坚强性格。(精品文档请下载)
3.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精品文档请下载)
答案例如: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来讲的,因为它象征着北方的抗日军民.(精品文档请下载)
4.作者是如何赞扬白杨树的内在美的?
答案例如:作者用别具一格的审美目光,从白杨树的朴实风格、内在美质,联想到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和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抗战的革命精神和意志。第7自然段中连用四个反问句,层层联想开去,一气呵成,感情激越,气势非凡。第8自然段总结上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作者反复吟咏“不平凡”的白杨树“跟北方的农民相似”的赞语中被提醒了出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5.作者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不直接进展赞美呢?
答案例如:这样能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且和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作者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内战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阔北方军民在共产党指导下团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