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
师继续问:“成绩下来了,你有不服气的地方吗?”“有啊,第一道题我会做,但没答对,我不服
气。”而后,魏老师让这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优点,学生说:“我没有优点。”在魏老师的提醒和启
发下,学生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优点,从一个找到了十个、二十个……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
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魏老师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
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
习落实情况。这个学生最终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反思】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教师是怎样对待“后进生”的?在“后进生”的教育上,我们缺失了什么?
我不完全赞同“没有教不会的学生”的观点,但我完全赞同魏老师的“没有不进步的学生”的说
法。教师要用充满智慧和艺术的语言,诚心诚意地与学生对话。大多数教师对待“后进生”的通
常做法是:根本不与之对话,即使对话也多是讽刺挖苦,或干脆对“后进生”采取放弃的态度。
在上述案例中,魏老师没有用“你怎么就考八分,废物!猜也能猜八分!”等侮辱性的语言与学
生对话,而是通过“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和“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
业”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通过“你根本不学习,还能考八分,说明你挺聪明的,
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这样的话来激励学生。通过让学生找优点,帮学生
找回了自信,激起了学生追求进步、努力进取的愿望。魏老师的谈话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照
顾了学生的自尊,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语言的艺术,彰显了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
魏老师对“后进生”从“可进步之处”抓起,帮助“后进生”确定学习进步计划,并且坚持长期
督促、检查。在学生进步的过程中,还不断帮助学生制定更高一级的、切实可行的进步目标。这
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班级管理中“两难”问题的解决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2) 发表日期:2008 年 11 月 12 日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因自控能力差,道德判断能力低而出现故意违
反纪律、不讲礼貌、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在处理这些学生的问题时,往往可能殃及其他学生
而出现“两难”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采取学生适
应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的问题。
两难问题
班级管理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是引导学生,排挤掉
学生思想中错误的杂草,扶正学生的行为;是让学生感知自己生命的跃进,从而产生更大的前进
动力。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常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涉及到一些教师应该做,但做了对某些学
生有伤害的两难问题。遇到伦理两难问题时,有些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感情用事,
损害了另外一些学生的利益,降低了教师自己的形象,也使班级管理的开展增加了难度。下面是
日常教育中很可能发生的几个案例。
案
例一:某班的教室门被学生踢坏,尽管该班主任确信班里有学生知道这
是谁干的,但仍末找出踢门者,于是教师决定把全班学生留在教室里,直到有学生告诉他是谁踢
破了门为止。
案例二:某教师为了规范全班学生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因违纪而扣分的多少将学生分成A、B、
C三个等级,让C等级的学生每天放学后打扫教室,直到C等级的学生变成A等级为止。
案例三:某班一学生放在铅笔盒中的50元钱被人偷走了,班主任在确定真的有人偷了钱后,就
去搜他觉得可疑的学生的口袋。
以上的几个案例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面对的伦理两难中较典型的。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要找到
破坏公物的学生,然后教育他,而不是惩罚他,更不能惩罚那些与此事无关的无辜者。如果有学
生问:“为我没做过的事而受到惩罚,这在道德上允许吗?”那么我们教师将无言以对。案例二
中,教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无可非议,但让个别学生因此而每天打扫教室,这对学生
来说是不公平的。如果有学生说:“教室是全班同学学习的场所,就让我们几个人来扫,对此我
表示不服。”我们教师也将无话可说。案例三中,教师为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