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第八章 清代中叶诗文词.ppt

格式:ppt   大小:3,314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八章 清代中叶诗文词.ppt

上传人:ranfand 2017/3/20 文件大小:3.2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八章 清代中叶诗文词.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八章第八章清代中叶诗文词清代中叶诗文词清代中叶的诗歌清代中叶的诗歌清代中期的散文和骈文清代中期的散文和骈文清代中期的词清代中期的词 1第八章清代中叶诗文词一、清中叶诗歌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诗歌向着拟古、形式化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明主情的“性灵派”。(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1、沈德潜( 1673 —— 1769 )著有《归愚诗文集》。其诗多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论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和《说诗晬语》。 2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主张。强调写诗须讲究格律声调,提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认为诗歌应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所谓“性情”是指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思想感情,提倡含蓄蕴藉, “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所谓“论法”,要求讲究格律、声韵,讲求比兴,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格调说”对“神韵说”(王士祯)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3 (二)袁枚及其“性灵说” 1 、袁枚( 1716 —1798 ) 字子才,号简斋。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存诗 4000 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 《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马嵬》) 2、“性灵说”袁枚的论诗主张,深受公安派的影响。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即主张诗歌应该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辞贵自然。强调独创,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的所谓“性灵”实质上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4 (三)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 、翁方纲( 1733 —— 1797 )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这样,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5 (四)郑燮、赵翼?1、郑燮( 1693 —1766 )字克柔,号板桥。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其诗歌自成一家。推崇杜甫、白居易,反对模拟古人,要求直达肺腑。诗风质朴挥洒,多用白描,语言通俗流畅。但有时显得真率有余而锻炼不足。其诗篇多同情人民疾苦, 憎恶贪官污吏。?2、赵翼( 1727 —1814 )文史学家。著有《瓯北诗集》《瓯北诗话》。更长于史学,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强调诗歌的发展进化。其诗议论过多。?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 6 二、清中叶散文和骈文(一)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文论: 1、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义”即“言有物”, 指文章的思想内容,实际是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出发点; “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运用材料、语言等。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 直到“一字不可增减”。《狱中杂记》通过作者在狱中的见闻,揭露了当时官吏的贪赃枉法。层次分明,文笔简洁,真实生动。《左忠毅公逸事》左光斗 78左忠毅公逸事方苞?课题:忠毅,谥号;公,尊称。逸事,散失没有经正史流传的事迹。这类文章不像正史作传那样全面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一生行事中选取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作者方苞,字灵皋,号望溪, 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桐城文庙 9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 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 曰: “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