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家庭中亲子沟通的方法、问题及指导研究
松江区叶榭镇中心幼儿园 殷玲玲
摘要:对儿童而言,进步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拥有安康、快乐的人格,是深层次家庭教育目的应承载的内容。亲子沟通行为交互传递了父母和子女间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等层
前期
中期
后期
百分率%
56
55
57
50
54
55
50
52
56
53。9
分析原因:信息时代和时俱进,现实生活中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家长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父母无暇顾及甚至无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和父母也越来越疏远,有的孩子甚至不愿和父母交谈.
4.亲子沟通中亲子之间矛盾重重。
有五种家长教育方式造成了亲子沟通间的矛盾重重,详细表现为指责抱怨型、迁就讨好型、打岔唠叨型、强迫型和急功近利型,而其中指责抱怨的家长次数尤为多,尤其是大班幼儿的家长,在90人次家长指责抱怨统计中,有59人次的家长都存在这种现象。
分析原因:第一家长对于孩子的适应度不够。这种状态尤其是在孩子入园后,入园后的
孩子由于获得了伙伴和园内教育者的影响,每天的言行层显出不一样,有的家长就承受不了,甚至看不懂孩子为何每天一个样。这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孩子,于是出现了沟通方式的不适宜。
第二家长给予孩子的空间不够。本着安全第一的意识,将孩子把守在家中;本着要学在前才能跟上前进的脚步,周末两天安排了各类型的兴趣班。生存空间和开展空间都受到了控制。
,导致家长秉着以往的见解,没有及时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为亲子沟通造成了不必要的矛盾。
许多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那教育的问题就当属幼儿园,这样的观念是大错特错的。幼儿教育是社会、家庭共同的教育,应联起手来,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达成共识,做到教育一致性,有效地对幼儿施行良好的教育。
5.沟通中缺乏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任何一个孩子在成长的历程中都是有过有失,都是在磕磕碰碰中不断积累和获得生活经历的。但是不少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缺乏时,采取的往往是主动的“进攻"方式对待,一味批评、指责孩子,忽略孩子获得的点滴的进步。而孩子却会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爸爸妈妈的满意,于是对家长失去了信任,渐渐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6.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言行不一。
经常听到父母在抱怨,“不是和你说了好几遍了”、“不是说了这样不可以的”、“你这个孩子怎么还是这样啊”等等,可是孩子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还是如常,一点令家长满意的都没有
,这恰是无视了自身的言行示范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假设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怎能要求孩子做家长要求的事情?亲子沟通就很难进展,因为孩子的模拟才能是非常强的,父母就是孩子成长的典范,父母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修养,树立自己的好形象,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才能通畅无障。
四、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的方法
亲子沟通,就是要创造能让亲子双方渐渐靠近对方的“第三块地盘”。 因此家长在亲子沟通种要关注四个步骤,就是“倾听→产生共鸣→一起考虑→给予鼓励”。
倾听-—仔细聆听孩子所说的话。
亲子沟通中,孩子只要看到父母“确实在听自己说话",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被父母所爱的,从而能放下心来。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不过当孩子和你说话的时候,最好不要只是大声地发出“嗯、嗯”的回应声,或只是随意点头表示赞同,应该在听到孩子说“发生××事,让我觉得很生气"时,回应孩子一句“也难怪你会生气”.即使只是跟着附和孩子的话,也能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是爱我的,“爸爸(妈妈)懂我的心情”、“还好我把这件事说出来了”、“以后我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是和爸爸妈妈说的好”。
所以在亲子沟通中,最重要的是,要先耐心地倾听,并承受孩子的意见和主张,同时适时地给予点头示意等附和的行为,直到孩子把话说完为止.
产生共鸣-—所谓共鸣,就是懂得对方的痛楚,能和对方共享喜悦的一种力量。在
问卷统计中,我们发现大班的孩子和家长沟通时,90人次中趋于51人次家长不擅长倾听,而是经常指责孩子的不是,耐心不够,导致孩子胆小内向,不想和人交往的现象。
日常家长在倾听孩子的倾诉后,一定要可以理解孩子的倾诉,甚至愿意伸出手来拉孩子一把。孩子向家长倾诉有时纯粹只是抒发自己的情绪、发发牢骚而已,有时甚至说的都是一些完全不着边际的内容。即使在这种时候,还是必须努力和孩子说的话产生共鸣,不然就没有方法继续聊下去了。详细来说,即使只是重复地响应孩子“喔,真的呀”,也算是做到了起码的“产生共鸣”,让孩子觉得“把事情告诉愿意听我说话的爸妈,是一件很开心的事”,让孩子触景生情,深受感动,从而对自己树立自信心。
一起考虑—-在倾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