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 1. 八一九事件: 1991 年8月 19 日至 8月 21 日苏联发生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 199 1 年, 苏联正面临经济、政治、外交等全面危机, 联盟日趋解体,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将为主权国家所代替。苏共党内“传统派”对戈尔巴乔夫的内政外交政策越来越不满, 认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条约》即新盟约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导致了苏联分裂。 8月 19 日凌晨 6时5 分,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发布命令,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由副总统代行其职。并宣布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 由当时的苏联巴克拉诺夫克留奇科夫, 总理帕夫洛夫等八人组成。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全部权力。同时宣布,为克服苏联面临的“危机”、“对抗”、“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在苏联一些地方实行六个月的紧急状态。 19 日7 时许,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说: “苏联面临致命的危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已“走入死胡同”。这次突然事件震动了全世界。西方舆论普遍予以谴责;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公开对抗紧急状态委员会, 后者曾派兵包围叶利钦所在的俄罗斯议会大厦,未果,局势逆转。 21 日晚 9 时,戈尔巴乔夫宣布他已“完全控制了局势”。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先后被捕。“政变”失败。 8月 24 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次日苏共中央自行解散。此后, 全国出现反共浪潮‘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分崩离析;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涨。 2. 旧金山体制: 1948 年起, 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展开, 尤其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美国对日政策由削弱转变为扶植。 1951 年9月4 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 52 个国家参加,但是苏联、中、印、缅、捷、波、越未签字(参加),所以说是单方面的媾和。 9月8 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后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合约》和《美日行政协定》。 1952 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 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3. 波兹南事件: 1956 年6月 28 日波兰波兹南市的工人上街示威与国家保安人员发生的流血冲突。是波兰历史上第一次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政府的大规模罢工事件。发生的政治事件。 1956 年2 月苏共召开 20 大, 特别是赫鲁晓夫《关于克服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在波兰引起巨大震动。 6 月上旬,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要求减少税收和增加工资,当局拒绝未达成协议。 6月 28 日斯大林机车车辆厂的 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 要求市委领导接见其代表, 遭到拒绝, 人群中传出派往华沙的代表团被扣留的消息, 矛盾激化, 事态扩大。波兰政府出动 14 万军队进入波兹南, 当晚事件被平息。后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第一书记, 新改组的党中央为波兹南事件平反, 释放被捕者,后苏联将包围华沙。 4. 十月事件: 1956 年 10 月苏联共产党干涉波兰内政事务的事件。波兹南事件后, 波兰统一工人党正确分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 比较及时地吸取了教训。 1956 年7 月党的二届七中全会决议表明,波党准备执行一条社会主义的革新路线。 10 月 13 — 15 日,波